Brainstorming 太趕,Brain Marathon 才有用

A+A-
「人多好辦事」,絕不適用於要真正互相激發創意。

專家話:Brainstorm 時,當大家想到山窮水盡,大腦硬化之時,正是石破天驚的好橋出現之際……因為在腦汁攪盡後,會議通常進入一片令人尷尬的沉靜,然後十居其九都會散會,但原來這時卻是大家的腦部不知不覺間開始進入問題,並且是重要的創意爆發時間。

現時,Brainstorm 的做法,仍沿習於其創始人 Alex Osborn,已有 60 年歷史。商界及我們對腦部運作的認知在這期間已經進步不少,不過出奇地這方法卻沒有多少改變。如果經常參與這種腦震盪的朋友,或許會發現以下問題:

  • 性格較外向的人往往主宰了會議——早期的想法往往不成比例的影響討論方向
  • 你只留心於別人的想法,而並沒有好好思考己見
  • 當聽到某人的解決方案時,就像磁石一樣,將大家的焦點也轉向他那裡
  • 決策者傾向選擇較為溫和的創新意念,而非最「爆」的一個

除了這些問題,專家們指出,現時模式的最嚴重問題是時間不足,Brainstorm 理應需要更長的時間,而非一兩小時,而且這絕不是浪費,相反,因為最後所得的建議更好,所以更具生產力。

最佳的激發創意小組人數為 2 至 4 人(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最佳的激發創意小組人數為 2 至 4 人

Osborn 流派與 Bernbach 流派

1953 年,Osborn 在其「應用想像力」(Applied Imagination)一書中,提出 Brainstorm 這個概念,認為大家聚在一起交流,較一個人工作更易激發創意。其時,DDB 的 Bill Bernbach 也提出類似概念,以群體之力,集思廣益解決問題。不過,不同的是 Bernbach 心目中的「創意團隊」人數為兩人,而且激盪時間,不是以時數計,而是日數計。

時至今日,Bernbach 的做法,仍然甚少公司採用。反而,Osborn 的 Brainstorm 流派則成商界主流。理由簡單,因為後者易明快捷:將所有人聚在一起一小時,互拋點子,然後老闆選一個最好的。而且感覺不浪費時間,因為大家肯定一小時後必有答案,無礙事情進度。所以 Brainstorm 不一定可以得出最具創意的答案。

來一場 Brain Marathon 吧!

如何可以進行一場於創新有效用、有價值的創意交流,擦出火花呢?或許風雲色變,驟來驟去的 Storm 一字改改,取而代之以考驗耐力的 Marathon,在喘不過氣時的靈光一閃才最夠看頭。以下是進行這種耐力創意激發時要注意的地方:

1. 要確定方向正確。要得出合用的答案,清楚理解及分析問題非常重要,典形及快速的 Brainstorm 在這方面最有效用。而在弄清問題時,盡量吸納更多的背景資料,愈多愈好。

2. 思考、思考再思考。組成兩至三人的小組,然後給予充足時間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所謂充足,最少也要一個半晝,而且能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進行更佳。「大多數好的點子,也是來於同事的良好關係及衍生的化學反應,特別是不在公司時,這就算只是一天也好,也會讓事情完全不同。」Richard Branson 曾經這樣講過。

在 Brainstorm 時,經過初段各人招數盡出後,很多人也會發現自己乾塘,其實這是正常的,並非反映你的思考能力不足,任何充滿創意的人一樣會遇上這種困局。但可惜的是,大多數時候,Brainstorm 的過程會就此作罷。但當你感到停滯不前,無路可去時,正是促使你大腦的潛意識真正開動的時候。這時,最重要是全員坐定,繼續前進,而不是走回位子查電郵。

3. 篩選及決定。經過一個早上的奮戰,小休回來,用一小時重新審視你們的提議。在此,你需要先審視及篩選自認為最可行的方案,而不是讓老闆在長長的表單中選一個。這樣做,有助你比較每個提議的好壞,助你弄清背後的論據。

Brainstorm 方便,一小時半個小時也可,但如果真的要找出一個能解決問題的好答案,則要試試 Brain Marathon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