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雙 11 光棍節」皆大歡喜的幕後真相——阿里巴巴是唯一的贏家?

A+A-

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鄧敏琳

2016 年中國「雙 11」全球狂歡節在上周五結束,當天的社交媒體被網友的「血拼貼士」和「血拼戰績」洗版,陷入普天同慶的消費節日氣氛;另一邊廂阿里巴巴宣布旗下的天貓商品銷售額達 1,207 億元人民幣,比去年 912 億元增加 32%,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更估計未來幾年 900 億人民幣的銷售額將成常態。不過,消費者「執到寶」,企業銷售額破紀錄,這場看似皆大歡喜的盛事背後,背後的輸家可能到現在仍被蒙在鼓裡。

Over Consumption - Shopaholics in Hong Kong
每逢購物節均吸引大批港人購物「尋寶」。

時裝是「雙 11」熱賣商品之一,「開心買衫,唔開心買衫」除了是香港人網購的真實寫照,更是台灣人、和眾多大都會消費者的習慣,所以時裝品牌的銷售額有增無減。單在 2015 年,當日快速時尚品牌的銷售額只用了 2 分 35 秒就高達 1 億元人民幣,英國休閒時裝品牌 Topshop 的銷售額更比 2014 年增長 9 倍。不過,不少時裝以極低價或買一送一的優惠,讓人以為「執到寶」,結果「當係草」。

這就不難想像,為甚麼很多消費者買得狠、退得亦狠。根據中國行業研究網數據顯示,2013 年「雙 11」的退貨率相當驚人,「韓都衣捨」和「傑克瓊斯」這兩家分列女裝與男裝成交額第一位的商店,退款率高達 64.09% 和 38.25%。高退貨率除了因為品質、收不到貨的問題,也反映了消費快感轉眼即逝的現象:因特價勾起的購物快感在商品運抵時,已燃燒殆盡,索性退貨,或是將商品囤積在家,佔據蝸居僅有的地方。

港人「知慳識儉」的優點往往成為商人促銷散貨的策略。
港人「知慳識儉」的優點往往成為商人促銷散貨的策略。

香港人「知慳識儉」的優點,反而令他們在不同的購物節日誤墮商人促銷散貨「買一送一」、「開倉價」的陷阱。綠色和平在今年 6 月發佈衣物消費調查發現,20-45 歲港人購物時最著重價錢, 而他們擁有的衣服當中,平均 16% 從未或甚少穿著的衣服,若以一件衣服 100 元估算,保守估計全港浪費至少 39 億港元。撫心自問,有多少抱著「買返來唔啱就丟」的心態買來的物件,是真正需要的?

「平靚正」盛事的殘酷真相,除了消費者是最大的輸家,早前亦有媒體報道,去年「雙 11」最高銷售額的首十位,大部分都是傳統有實體店舖的大品牌或是外國品牌,對財力欠奉的小商戶來說,可能只是一場賭博。生產商必須將生產成本壓至最低;銷售商則因大幅減價而將利潤最小化、同時投放大量資源在廣告及處理海量交易的營運成本,以虧本換取人氣。

升級再造或修補衣服在近年愈來愈受歡迎。
升級再造或修補衣服在近年愈來愈受歡迎。

光棍節原本只是中國大陸年輕人慶祝單身的節日,但自從 7 年前被阿里巴巴盯上其商機後,變質成為舉國狂歡的購物節——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及「天貓」網購平台都會割價大特賣,購物瘋潮席捲中國(如亞馬遜中國)至全球的其他網購平台。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更明言,未來或會在美國、歐洲舉辦「雙 11」購物節,令人驚嘆這場盛事的龐大消費市場。為了營造購物的熱潮和氣氛,不惜過度生產、消費和浪費,耗費資源參與一場零和遊戲,真的值得嗎?

了解更多減法生活:http://bit.ly/2eZaAGm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