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造福人類的同時,又奪走他人的生命?除了上帝,還有一個具爭議的人物,哈伯(Fritz Haber)。他出生於 1868 年 12 月 9 日,在 1918 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揚他發明了人工合成氮肥的「哈伯法」(Haber Process),於解決糧食問題上可謂居功至偉,不過他同時也有「化學武器之父」之稱,是一戰的幕後殺手。
哈伯出生在富裕的德國猶太家庭,家族涉獵不同的生產企業。他曾就讀多所德國大學,23 歲便獲得化學博士學位。早於 1905 年,他已出版了一本有關氣體反應的熱動力學書籍,記錄了可利用鐵作催化劑,在 1000° C 高溫下合成氫和氮為小量的氨(NH3,即阿摩尼亞)。
氮對於植物生長非常重要。雖然空氣中 5 分之 4 都是氮氣,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大氣中的氮氣,只能在部分含有氮元素的化合物才能吸收。其後他與巴斯夫(BASF)化工企業的工程師博施( Carl Bosch)合作,改良合成的條件和使用的催化劑,讓氮氣和氫氣能有效率地結合成氨,人類終於能在工業大量生產氨,氨是生產人造肥料的重要原料,這方法之重要讓它直接以「哈伯法」(又稱為「哈伯-博施法」)命名。加拿大 Manitoba 大學的報告表示,以哈伯法生產人造肥料,讓農業的生產力在 100 年間提高了 4 倍之多,故有人甚至將之比喻成「從空氣中做出麵包」。
不過,氨同時也能用於製作炸藥。哈伯與其研究所當時便為祖國德國的戰事竭盡心力。德國當時面對著英國海軍封鎖從智利的硝酸鹽供應,硝酸鹽是製作炸藥和肥料的重要原料,而氨則能用作生產硝酸鹽。哈伯法便為苦戰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提供充足肥料,以及彈藥。
哈伯亦致力研發當時的新武器——毒氣。最初的毒氣是利用有毒的氯氣製作,1915 年在西線的比利時伊珀爾戰役中面世,表明能縮短戰爭。他也有研發其他的致命毒氣,如光氣(phosgene)與芥子毒氣(mustard gas)。雖然他同為化學家的妻子屢屢苦勸不要進行毒氣研究,但亦無阻哈伯的決心,就在哈伯 1915 年擢升為陸軍上尉的當晚,他妻子卻憤而自殺。1918 年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便引起巨大爭議,而戰後他本人也擔心會被當成戰爭罪犯遭逮捕。
在威瑪共和時期,哈伯繼續他的科學愛國事業。德國戰敗讓其負上無比沉重的戰爭賠款,哈伯聲稱他能從海水提煉出黃金來償還賠款,當然奇蹟沒有發生。然而,在 1930 年初,德國已蘊釀著反猶情緒,他的愛國情懷未能免其於難,1934 年他被流放到位於巴勒斯坦的研究所,但在前往途中卻因心臟病發,於瑞士終結他半神半鬼的一生。諷刺的是,他生前致力研究於毒氣研究,其成果卻被納粹德國拿來對付猶太人。哈伯為歷史翻了兩頁,但就像原爆一樣,人類的福禍向來掌握於操控科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