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炒不起,Samsung 炸不死

A+A-
為何永遠炸不死? 圖片來源:路透社
為何永遠炸不死? 圖片來源:路透社

過去十年,你用過多少部手機?在 2007 年 1 月 9 日,Steve Jobs 於美國三藩市的發佈會上展示出第一代 iPhone ,當時大概沒人想到(除了一向有自信的 Steve Jobs 自己),十年之後, iPhone 會成為全球最暢銷的手機系列,而當年手機市場上的主流品牌,都幾近式微告終,所剩不多。

iPhone 面世十周年,其間不但造就了 Apple 的霸業和 Steve Jobs 的神話,也造就了不少發達機會。被公認為最受歡迎也最搶手的 iPhone 4,成功讓「炒 iPhone 」變成一種潮流,甚至催生出「果農」這奇特的職業。早上 8 點上網訂機,取貨後即時轉手圖利,在 iPhone 4 剛開賣的首個月,炒價甚至是原機價的一倍以上,尤其在旺角先達廣場的買賣「交投」更見熾熱,聲勢甚至延續至往後幾代,「炒 iPhone 」好過炒股,一個小小商場內的現金流,在旺季時段分分鐘高過港交所。不過,花無百日紅, iPhone 也不是一隻永遠生金蛋的雞,去年推出的 iPhone 7,由於賣點不及以往新款豐富,明顯不復當年勇,炒味大減。

若看數據, iPhone 宜短炒,反觀 Apple 卻適合長揸。炒 iPhone 固然有機會發達,事實上,入股 Apple 本身都一樣有賺。時間回到 2007 年 1 月 9 日,當時每股 Apple 僅為 12 美元,而當第一代 iPhone 進化到第 15 代的 iPhone 7 之時,十年過去了,2017 年 1 月 11 日,Apple 股價創下 52 周高位 119.75 美元,升值超過 9.9 倍。以長線回報計算,絕對穩陣過做「果農」排隊買 iPhone 。

不過,去年對 Apple 來說是充滿警示性的一年。儘管其年度利潤仍達 534 億美元,為全球最強的賺錢機器,不但力壓中農建工四大內銀,更超越手機市場宿敵 Samsung 的 165 億美元利潤近 3 倍,但相信舵主 Tim Cook 也不敢說是一帆風順的一年。因為 Apple 不但出現全年純利 3 年以來的首次下滑,更是過去 15 年以來首次錄得經營收入倒退,從下線的「果農」相繼損手離場來看, iPhone 7 吸金能力大跌是不爭的事實,而今年首季的 iPhone 訂單量,亦比去年同期減少了 10%,顯示整體銷情及全球需求均不如預期。加上新 iPhone 的「入場費」節節上升,從第一代僅 3,000 元的定價,到 iPhone 7 plus 已破 8,000 大元,亦大幅拋棄同期面世的其他智能手機旗艦型號,信心奇高,卻恐怕已嚇走了不少非忠實「果粉」的用家。

rsz_shutterstock_241812175
開始炒不起了。

事實上, iPhone 7 的實際表現或者相比銷售數據所反映的還要不濟,別忘記敵人的不幸就是我的幸運, Apple 的頭號大敵 Samsung 去年相當倒楣,旗艦機 Note 7 鬧出電池爆炸事件,而擾攘數月之後終於需要全球回收。由於與 iPhone 7 是同期對壘新機(Samsung 當初還直接跳過了 Note 6,以 Note 7 之名派台,挑釁味十足),此消彼長下, iPhone 7 可謂不戰而勝,相較往年直接搶走不少換機用家,然而訂單量仍告下挫,確是不容忽視的隱憂。

反觀 Samsung,Note 7 的不幸事件固然讓其賠了夫人又折兵,就在去年 10 月宣佈全面停產的翌日,Samsung 股價重創 8%,單日市值蒸發 1,300 億港元。然而,經歷這 8 年來最痛的一次下挫,並需要慘烈回收 250 萬部 Note 7,對 Samsung 的整體業績表現卻未有太大影響。受惠於記憶體晶片暢銷,作為全球最大記憶體晶片製造商的 Samsung,預料上季營業收入達 78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升五成,創下 3 年新高,遠遠超乎市場預期。業績穩健亦充份於股價上反映,Note 7「爆炸門」的影響以全年計算並不明顯,Samsung 去年全年的累計升幅超過 43%,在過去一周更連環破頂,周四曾見 194 萬韓圜歷史高位。

然而,就在連環攀升之際,Samsung 繼「爆炸門」後又迎來不幸消息,就是南韓總統朴槿惠的「閨密門」事件。Samsung 第三代太子兼實際領導人李在鎔,近日涉嫌賄賂朴槿惠密友崔順實,以通過對 Samsung 有利的企業合併案,涉額達 220 億韓圜(約 1.43 億港元)。有傳獨立檢察組已決定申請拘捕李在鎔,Samsung 勢如破竹的股價升浪,又再面臨重大考驗。

Jay Y. Lee, vice chairman of Samsung Electronics, arrives to be questioned in Seoul
Samsung 第三代太子兼實際領導人李在鎔(中)。 圖片來源: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