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個話我傻?精神科醫生可以嗎?

A+A-
電影 the Snake Pit 劇照
電影 the Snake Pit 劇照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精神科醫生能診斷誰是正常與神經失常的人嗎?

1972 年 2 月 6 日,對精神科診斷滿帶懷疑的心理學家 David Rosenhan,前往美國賓州一間公立醫院精神科求診,他向醫生表示自己經常出現幻聽。除了 Rosenhan 自己,他還招募了另外 7 人,一共 5 男 3 女扮演假病人,當中包括 1 名 20 多歲的研究生、3 名心理學家、1 名兒科醫生、1 名精神病學家,1 名畫家及 1 名家庭主婦,分別到多間精神科醫院求診。除了 Rosenhan 自己因與院方職員有所認識,其他有精神學科背景的假病人均隱瞞了真實職業,以免引起院方懷疑。

他們向醫生表示,自己感到人生是無意義,例如不斷說「我的生命很空虛」,聽到的聲音又很陌生。Rosenhan 故意挑選出醫學文獻有記錄與沒有先例的症狀,務求一擊即中,順利入院。結果當中七人被診斷出患有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c),一人被診斷成躁鬱症(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患者,八人均被安排住院接受治療。

在進入精神病院後,他們便立即停止任何不正常的舉動。Rosenhan 在報告也說明部分假病人戰戰競競的心情,因為大多人是首次見識真正的精神病院,他們也害怕被揭發是偽裝成精神病人,但這種緊張心情很快便消失了。

美國心理學家 David Rosenhan 圖片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
美國心理學家 David Rosenhan 圖片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

除了最初的緊張感,八人都表現「正常」,他們又會與其他患者和職員表示自己可能是精神正常的。不過,正如在電影片段的玩笑,在精神病院裡說自己正常只會被當成「不正常」。當被職員問到「感覺如何」,假患者表示「不錯」,又指自己已經沒有幻聽了,也相當服從指令(除了假裝有食藥,實際沒有吞服)。

他們又在病院記錄其他病人和職員的行為表現,最初是偷偷地做,但後來發現其實根本沒有人會留意,亦未有任何假患者被發現是假扮。相反,在院中 118 名病人中,竟有 35 名病人曾懷疑實驗者會否是正常人。對於實驗員不斷抄錄筆記,有些病人甚至提出實驗員不是真病人,而是記者,或者是教授。在出院時,所有思覺失調症都標記著「病情改善」(in remission)而非「治癒」,有最快 7 天能夠出院,最長的竟住了 52 天。

Rosenhan 翌年在「科學」雜誌發表有關這實驗的研究論文,批評醫學界根本不能分辨正常人和失智人士,更提出精神診斷的「標籤效應」:當病人被標籤為「有病」,醫學人員便會用另一種眼光看待病人。

在論文發表之後,Rosenhan 又與另一所著名研究與教學型醫院協定進行另一實驗,Rosenhan 聲稱會在為期三個月內,安排實驗參與者偽裝成精神病人,試圖入院,看看院方能否分辨偽冒者。三個月後,醫院自豪地表示他們一共分辨出 41 名假病人,不過原來 Rosenhan 根本沒有派過任何人求診。

Rosenhan 的實驗極力批判精神醫學界,如同物理學教授索卡的「知識騙局」同樣震撼,但 Rosenhan 的實驗也有缺憾,畢竟精神科診斷依賴病人提供感受描述來作為診症依據,假如求診者存心欺騙,醫生還是有可能誤診。美國精神醫學界亦隨著臨床經驗累積,不斷更新「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 DSM,最常用的診斷指導手冊)。除此以外,Rosenhan 提出的「標籤效應」影響深遠,不僅是在精神科診治,在教育學上也極具啟發,兒童或因師長父母的「標籤」,而左右其成長,大家應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