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瞳行動:小農村的另類需求

A+A-
程路寧醫生每天往返花上 4-5 小時來往呼和浩特巿和小縣城,為的是尋找每個需要治理眼疾的獨居老人。
程路寧醫生每天往返花上 4-5 小時來往呼和浩特巿和小縣城,為的是尋找每個需要治理眼疾的獨居老人。

在走進中國農村的路上,沿途風光都是差不多的。從大城巿出發,在高速公路上奔馳,高樓在兩旁飛過。在城巿的邊陲,漸漸見到用土磚建成的矮小房子,中間夾雜農田,樓房的牆紅油大刺刺的刻有政治標語。再然後,車子跌跌碰碰在山路上,然而兩旁已是甚麼都沒有——甚麼都沒有——的自然風光,例如怪石嶙峋,和彎彎的河谷。一晃眼,村子就在前頭。

「政府打算把這附近打造成旅遊生態區。」說這句話的是內蒙古清水河縣五良太鄉的村醫邢聰。「這兒缺水,種地難,礦產少」,因此年青人都離鄉他往,留下一村的老人。

內蒙古五良太鄉的老人們,定時定候在小診所門外等候遠道而來的醫療團隊。
內蒙古五良太鄉的老人們,定時定候在小診所門外等候遠道而來的醫療團隊。

邢聰行醫 30 多年,村內的長者有甚麼奇難雜症都是找他和村內的醫生。鄉鎮的生育服務站外,久不久便坐滿等待健康檢查的老人。他們部分從沒有離開過鄉鎮,甚至照相機也沒有看過。

年青的醫生甚少願意留在鄉鎮,用邢聰的說法就是「就業條件不好」,導致「醫護力量不足,基層篩查不夠」,病人有病也不知道。另一方面,醫生也不一定了解形形色色的疾病。沒有相關知識的醫護,對著白內障病人,會請他們滴眼藥水或配眼鏡了事。

病人對醫療的觀念也有很多的誤解和抗拒。例如長者有眼疾需要治療,但一來他們「生不入官門,死不入醫院」,另外子女覺得父母親年紀大了,眼睛看不清楚十分平常,毋須要做手術恢復視力。但不過一個 15-20 分鐘的手術,就能夠治好白內障此等簡單眼病,令根本不與子女同住的老人們,可以更好地照顧自己。

刑聰說︰「所以我們需要培訓,能用專業知識說服病人治病。」

醫療團隊每次到達五良太鄉,都會為 30、40 個居民、主要是長者進行眼科檢查。
醫療團隊每次到達五良太鄉,都會為 30、40 個居民、主要是長者進行眼科檢查。

護瞳行動夥拍的內蒙古醫院,曾調查 3,000 名病人,發現眼疾病人不求醫的原因,經濟還是其次,最主要是交通不方便、意識不足,及沒有人陪他們到醫院去。於是我們組織隊伍下鄉探訪這群「獨居長者」,逐家逐戶替老人們檢查眼睛,有需要的便轉介、甚至陪伴他們入院做手術。

程路寧是這個隊伍的其中一個醫生。差不多每天花上 4-5 小時往返呼和浩特和清水河縣,走遍清水河約 6 萬人口,尋找一班獨居老人,幫他們檢查眼晴和帶他們到醫院做手術,好讓他們能回復視力。他說︰「清水河縣比較貧困,大部分是老年人,交通不是很方便,他們平常要看病,經濟上也有困難。雖然工作很辛苦,但也是必須做的。」

內蒙古以至中國不少鄉鎮,幅員廣闊,人口密度低,病人對眼疾的認識薄弱,有病也不願治理。因此,持續協助提高各級醫院和衛生院的篩查加度,加強培訓,才能為更多人帶來光明、希望和生活。

其實說到底,農村跟城巿沒有分別︰我們同樣需要關心與愛。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