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嬋:荷蘭半製成寓所 100 萬做業主

A+A-
DeFlat Kleiburg

香港市場上的新樓,大多都已有基本而統一的裝潢,但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 DeFlat Kleiburg(下稱 Kleiburg),在看似摩登亮麗的外牆之下,內裡的單位竟是空殼一個,沒有任何裝潢、家電、間格,全部都要由買家自行負責。然而這項目不單很受荷蘭人歡迎,更是今年 Mies van der Rohe Award 的得獎者,到底這些單位有何魅力?

與其說 Kleiburg 是個建築項目,說它是活化項目更為貼切。Kleiburg 其實是位於 Bijlmermeer 區的住宅大廈, 60 年代,政府致力把 Bijlmermeer 區發展成摩登和功能主義的衛星城市,興建一系列高樓大廈,當中包括名為 Kleiburg 的住宅大樓,它提供近 500 個單位,拍得住鰂魚涌的「巨廈」。但這些大廈出乎意料地不受歡迎,比起又貴又 monotone 的單位,中產人士寧願在附近城市購買有前後花園的房子,這導致巨廈房價大跌,幻想中的摩登之城,變為新移民和低收入家庭的集中地。90 年代,政府決定以中低密度住宅取代這些巨廈,以吸引中產人士進駐。而 Kleiburg 就是這拆遷過程的唯一「生還者」。

Kleiburg 的業主回應對於拆卸的反對聲音,以 1 歐元的象徵式收費,公開招募有創意的改造計劃,把荷蘭建築師 Fop Ottenhof 的作品保留下來。最終由兩家荷蘭建築公司 NL architects 和 XVW Architectuur 負責的 Klushuis 勝出。他們提出只翻新外牆、電梯、走廊等公共設施,單位內部裝潢全交由業主負責。建築師以 iPad 作比喻,認為 Kleiburg 只需提供「minimal hardware」,「interface」就由用家自行設定。這做法成功壓低房價,最便宜的 600 多呎單位只需約 70 萬歐元,而最貴的 1,500 呎單位,也不過是 14 萬歐元,即約 130 萬港幣,難怪兩年內已經有超過 500 個單位售出。除了考慮到成本之外,設計師也考慮到新世代生活模式的轉變,如愈來愈追求個性化的家居,以及 DIY 風潮,藉此計劃鼓勵大眾去動手 DIY 自己的家。

Kleiburg 也為活化舊有建築物帶來啟示:比起砍掉重來,或盲目闢地建屋,其實還有很多可行的方法,如比賽的評委所言:「現時當歐洲城市面對房屋問題時,唯一的解決方案是每年建更多房屋,但對於『建怎樣的房屋?』這問題卻沒有答案。Kleiburg 這項目正正在挑戰現存的解決方式,引導我們想像一個針對 21 世紀新生活和居住模式的新建築項目。在房屋問題上,重建和活化舊有建築,與將之徹底地改頭換面,以及興建全新建築物同等重要。」

建築師們正嘗試把 Klushuis 的概念落實到其他項目上,希望發展出一套房屋買賣的新商業模式。看來 DIY 已不再是文青手作仔玩意,更是上樓必要技能。近年香港也高舉手作和自造(Maker)文化,這模式或可供借鏡。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畢業於法文系及傳媒及文化研究系,曾於Metropop、明周及HK01任生活版記者,題材主要圍繞創意設計、文化、旅遊,現於德國修讀社會人類學,栽進多元的迷霧,以看清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