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然的 www,到底是從哪裡來?

A+A-
Tim Berners-Lee 圖片來源:CERN

生命中有很多東西是想當然便有。在香港,大多數人想當然有三餐溫飽,想當然拿起手機和用電腦便能上網,瀏覽不同網頁。大多網頁域址起首都是「www」,不過,到底 www 三個字是從哪裡來?

www 代表 World Wide Web(全球資訊網,又稱萬維網),這是它的名字,也蘊含它的使命——為全球提供資訊。創立和實現這個宏大使命的就是英國電腦科學家 Tim Berners-Lee。他出生於 1955 年 6 月 8 日,在倫敦長大,畢業於牛津大學物理學系,後來成為軟件工程師。

在 1980 年的時候,Tim 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擔任為期半年的合約員工,首次提出全球系統的概念。當時各地學者和研究員來到日內亞附近的實驗室,為了使用加速器進行研究。雖然世界各地的學者能夠通過網絡來傳送郵件和檔案,不過要在電腦中大量的資料裡,找到相關的資料仍稱不上便捷。

Tim 說:「那時在不同的電腦存放著各類資料,但你要登入不同的電腦來讀取資料。同時,你也需學習在各電腦上的不同程式。」

其時,超文字(Hypertext)技術允許從當前閱讀位置直接切換到超連結所指向的文字。而基於超文字搜尋程式,Berners-Lee 開發了名為「ENQUIRE」的程式,研究員能輕鬆從文件的章節連到另一章節,讓檔案搜尋更有條理,以及讓不相似系統之間也能傳送資料。

在 4 年後,他又回到 CERN 工作。CERN 這時已發展成歐洲互聯網的主要點,資料交流的數量也愈來愈多,現有的程式的缺憾在於,它只能在同一個資料庫內搜尋,對於在世界遠方的科學家,尋找在別處的資料和交換數據,仍然是一項麻煩工序。

Tim Berners-Lee 首次提出萬維網概念的計劃書 圖片來源:CERN

於 1989 年 3 月,Tim 在一份名為「資訊管理:計劃書」中,終於提出了有關萬維網(Web)的願景,最初他的構思並未立刻得以接納,主管 Mike Sendall 在封面評價寫上「模糊,但令人興奮」。Web 結果從來未成為 CERN 正式的計劃,但主管仍給予 Tim 時間來嘗試動工研究。同年 10 月,Tim 制訂三種現時 Web 的基礎技術:

  • HTML:建立網頁的標示語言
  • URI:辨識網絡資源的字串,可理解成網頁的地址
  • HTTP:提供發布和接收 HTML 網頁的方法

1990 年底,首個 Web 網頁在互聯網上線了,翌年 CERN 邀請研究組織以外的人加入 Web 的群體。雖然 Web 的用戶不斷增加,但 Tim 意識到,要令 Web 發揮最大的潛能,就是開放 Web 免費讓公眾使用。CERN 最終同意 Tim 等人的請求,在 1993 年 4 月宣布,把 Web 開放給公眾使用,成為公共財產。

這份公共財產,卻成為後來數十億人溝通和傳播資料的平台,也是無數具創意的企業家與科技鉅子飛黃騰達的跳板。想當然的 www,仍需感謝 Tim 與 CERN 的慷慨。Tim Berners-Lee 後來亦擔任了許多非牟利組織的要職。早前他發表公開信,表示個人隱私數據失控、虛假資訊氾濫及不透明的政治宣傳成萬維網的三大問題。現年 61 歲的萬維網之父,與其創辦的 World Wide Web Foundation 非牟利組織,仍盡心守護其傑作,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