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Norish: 瑞典社會學——個人主義下的孤獨人生

A+A-

文:Ernest Chan @ Live Norish

最近趁著週末,看了一部瑞典紀錄片 The Swedish Theory of Love,內容探討的是對瑞典社會個人主義的反思和批判。

個人主義與孤獨、低社會支持(Triandis,Leung et al,1985)、家庭衝突及離婚的高機率(Brodbar and Jay,1986)相關。文化對個人有廣泛的影響。它將個人推向特定的方向,而個人差異同時也將某些人「溢」(spill)到更遠處,超越文化平均值。因此,雖然個人主義文化通常推向民主的認知、行為與制度,但也將一些人推向孤獨自戀,毫無疑問地使離婚率和單親家庭的數量增加。

The Swedish Theory of Love 影片一開頭的介紹便道出個人主義下的孤獨情況:

Today, Sweden is statistically the world’s loneliest country. We are the best in the world to live alone and die alone. Autonomous individualists, we are everything.(根據統計,現今瑞典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國家。瑞典人獨居且獨自老死的人數在世界上獨佔鰲頭。我們是自主的個人主義者,我們是總體。)

研究不同文化和信仰的社會學家曾共同繪製了一幅圖表叫作 Worlds Value Survey,用數據方式把世界上不同國家的文化和信仰羅列出來。數據顯示,瑞典是最現代化和最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香港則是現代化程度高,但在個人主義及群體主義間較平衡的社會。

在瑞典,自小的教育是教孩子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沒有虎爸虎媽、更沒有工人姐姐替你挽書包。不用供養父母,因為國家福利已經養起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為了讓這個社會體系運轉恰當,身為一分子就要跟著自力更生的規則走。

紀錄片 The Swedish Theory of Love 劇照

強調個人主義的瑞典社會給予每個人極大程度的自由,但卻漸漸加劇了社會上的孤獨現象。有些家庭成員 30 年都不曾相聚,子女結婚亦可能不邀請父母,甚至乎有老人在家中寂寞死去兩年都不被發現。孤獨現象在日本社會並不陌生,日本不時有獨居者在家中死去的新聞,如沒人拜訪,死訊要很久才會被外界得知,這個社會現象就是「孤獨死」。而瑞典近三年「孤獨死」的數量急速增加,單在瑞典南部的馬爾默市每年便需為 30 個這樣的老人安排葬禮,因死者生前完全被孤立,缺乏親戚朋友,自然沒有人張羅儀式。

奉行個人主義的瑞典人,親情比較薄弱。社會風氣鼓勵獨立自主,卻忽視群體生活給予的支援和保護。當人日益衰老,便會逐漸被社會孤立,福利體制雖然健全但卻給予不了人最需要的親情溫暖。瑞典獨居者的賬單都是自動支付,以致「孤獨死」的人久久未被發現。有鑒於愈來愈多孤獨死個案出現,死者沒有金錢亦沒有親戚,這對殯葬業及當地政府帶來更大負擔。瑞典稅務局表示,在瑞典每年有 9 萬到 9 萬 5,000 人死亡,其中大約一萬人需要政府補貼葬禮,或葬禮後身無分文。

當代瑞典人愈來愈不依賴家庭,他們需要的是更專業的技能,以求自給自足。The Swedish Theory of Love 一戲名稱更改得有幾分諷刺的意味,當一個社會每一個人都強調自己的獨立身分,到底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那一份「愛」還是大家認識的「愛」嗎?

作者簡介

安尼斯,喜歡冒充 ABC,深信香港以外有一個更大的世界。大學畢業後,在烏克蘭打過工,住過北歐瑞典,在越南創過業,在香港建立一家小小的社企,用 IT 幫 SEN 學生學得更開心,從文字慢慢地發現自己思想價值的改變。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Live Norish於2013年由陳若谷創辦,跟一眾博客以文字相片描述北歐的美好風光。一個網頁,一個世界;希望大家可以在Live Norish中領略到世界另一端的生活態度。

http://www.live-nori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