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國際郵覽台:新舊對立-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里亞

A+A-

埃塞俄比亞是文明古國,也是東非洲最大的經濟體系;厄立特里亞(Eritrea)是非洲新獨立的國家之一。一新一舊為鄰不和睦,當中民族主義、經濟利益和邊界糾紛,使雙方關係長期處於緊張狀態。

近一千年以來,埃塞俄比亞的主體民族是安哈拉人 (Amhara),在悠長歷史裡透過征戰擴張領土,勢力斷斷續續的向東北伸展到紅海濱,即今天的厄立特里亞地區。對安哈拉人來說,厄立特里亞地區「自古」是埃塞俄比亞領土;這種看法在郵票上也有所呈現,例如 1953 年埃塞俄比亞發行「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聯邦一週年」紀念郵票 (見上圖),以「Ethiopia’s Return to Her Sea」 為標題,當中「Returns」和 「Her Sea」的字眼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固有領土」伸展到紅海視為理所當然。

埃塞俄比亞北部有另一個民族,叫提格雷 (Tigray)。他們認為厄立特里亞的主體民族——提格雷尼亞人 (Biher-Tigrinya),是跟他們同一民族,因為彼此都操著同一語言。而厄立特里亞的提格雷尼亞人則不同意以上立場。他們覺得自己的社會文化跟埃塞俄比亞的提格雷人不相同,是兩個不同群體,「自古」不屬於埃塞俄比亞,可以從 17 世紀起歐洲探險家和學者的記錄中得到印證。

19 世紀後期新帝國主義下的殖民競賽裡,意大利領有厄立特里亞,使厄立特里亞社會各方面均起了很大變化和進步,無意中加強了身份認同。厄立特里亞是多民族地區,其身份認同不是建基於血緣、種族和語言,而是本身的地理(Mareb 河以東)和殖民統治帶來的現代化,使文化發展、社會建設和經濟成就都領先埃塞俄比亞。

厄立特里亞的「回歸」

二戰後厄立特里亞爭取獨立,埃塞俄比亞卻認為厄立特里亞應該「回歸」,結果 1950 年聯合國決定厄立特里亞跟埃塞俄比亞組成聯邦。聯邦成立後,埃塞俄比亞利用語言政策、限制言論自由、財政和經濟操控等等方式,壓制厄立特里亞的主體意識和削弱聯邦意義。這舉動引起厄立特里亞人反抗,引發 1962 年埃塞俄比亞強硬取締厄立特里亞的獨立運動,終止聯邦制,把厄立特里亞「回歸」為行省。「回歸」後的「受壓迫者」角色,使厄立特里亞人的身份認同更趨堅定。

Massawa 與 Assab 是厄立特里亞兩大海港城市。

埃塞俄比亞控制厄立特里亞,除了民族主義作祟,更加是出於戰略和經濟利益考慮。埃塞俄比亞位處內陸,如果開拓海路,以增加地區性軍事影響力和降低商貿運輸交通成本,則需借助瀕臨紅海的厄立特里亞。1962 年埃塞俄比亞發行郵票慶祝聯邦制十週年,全套郵票圖案卻是關於厄立特里亞的兩大海港城市發展,足以看到埃塞俄比亞對海權的重視。

厄立特里亞獨立

1991 年,埃塞俄比亞政局變天,厄立特里亞趁機成功獨立(見下圖)。厄立特里亞獨立後,旋即跟埃塞俄比亞發生邊界糾紛,同時埃塞俄比亞認為厄立特里亞利用紅海兩港口佔自己便宜,特別是煉油廠抬價、繳交的港口費沒有花在改善港口設備等。

獨立前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的宣傳郵票。

數年後,兩國的舊恨新仇,以邊界衝突為導火線,引爆長達兩年的戰爭。厄立特里亞南部的阿薩布港 (Assab)吞吐量大,是埃塞俄比亞的海路命脈,埃塞俄比亞便藉戰爭企圖佔領阿薩布港。不過失敗而回,戰後惱羞成怒,繼續棄用阿薩布港,以打擊厄立特里亞經濟。

現時埃塞俄比亞用另一鄰國吉布堤的港口進出紅海,而厄立特里亞藉著借阿薩布港給阿聯酋海軍使用,以換取高額租金和經濟援助。厄埃兩國持續敵對,透過軍事支持對方境內叛軍組織,繼續明爭暗鬥,為東非本來不穩定的政局增添更大變數,亦讓伊斯蘭極端勢力有機會坐大,帶來無窮後患。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