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時代如何重塑人類記憶?

A+A-
社交網絡普及圖象,亦普及特製化記憶?

人類依賴不同感官記憶。圖像、文字、聲音、觸感乃至味道等等,均有助記取及回憶細節。諸如此類的記憶手段並非中立的媒介,它們可以加強印象,亦能削弱部分記憶,甚至誤導大腦造記憶。在圖象氾濫的社交網絡年代,對比以文字紀錄為主的時代,人類記憶又會有何變化?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Daniel Schacter 主導的一系列實驗證明:有圖未必有真相。其中一項實驗向對象展示一批照片,內容關於本人有可能經歷但不曾發生的情景,結果不少人自行「腦補」,構造出虛假情形以迎合照片。「相片有扭曲記憶的潛能。雖然未曾經歷過照片內的事件,但只要屬於有可能發生的後續場合,就會變成虛假記憶。」換言之,虛假記憶毋須直接植入,按情況誘導即可。

另一實驗則發現,照片能加強對象對特定事件的記憶,同時亦會削弱照片以外人事的印象。例如相中人重溫一張開心全家福,本來當日鬧得不愉快,但回憶往往遵從照片的暗示認定當時氣氛融洽,較難記起不快。這個現象是為「提取引發遺忘」(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重看放假期間拍的照片,會令不在照片中的關聯事件更難記起。」照片助人回憶,亦令人遺忘。

Daniel Schacter 認為,當上述情況發生得愈益頻繁,記憶就有可能按此重塑。身處社交網絡時代,回憶將集中於 Facebook 或 Instagram 所載,而在圖集以外的人事則容易墮入忘川。消息來源是其中一項高危資訊──社交網絡散播力強,普遍用戶又不習慣留意消息來源,往往難以憶起資訊從何而來甚至錯記。雖然 Facebook 矢志打擊假新聞,但記憶性質本身顧此失彼,即使加上「事實查證」註解,對於以圖象為主的平台,功效未必如其想像般直接。

照片有助遺忘,但未必會削弱整體記憶力。相比起以文字為主的舊時代,現在的人依賴圖像提點記憶,對文字方式或感厭倦;但亦有可能因大量照片浮現,而更常記得舊事。即使記憶本身出現「增刪」,亦未必全無作用。早前一項研究指出,人類之所以選擇性記憶,或與求生本能有關:一般化的記憶有助大腦快速應對陌生處境。假如記憶充滿無謂細節,或會妨礙人類適應新環境。

社交網絡發展迅速,加上拍攝技術普及,不單圖像氾濫,Facebook 更聲言未來將只得影片流通,隨著 360° 全景攝影、虛擬實景(Virtual Reality)、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等技術逐漸普及,以後人類的回憶會否更「全面」,抑或培植出另一種虛假記憶?相信不久將來就能親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