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還要更快!Fast Fashion 要加速,關鍵是大數據?

A+A-

「Now’s the Time!」這是日本 fast fashion 龍頭 Uniqlo 母公司迅銷集團今年喊的口號,也是 Uniqlo 創辦人柳井正,經歷慘澹的 2016 後所體悟出來的方向。

Uniqlo、ZARA、H&M 皆是當今全球 fast fashion 產業的表表者,但三者的成長速度不約而同在去年放緩,各自遇到瓶頸。其中,Uniqlo 衰退的情況最為嚴重,2016 下半年純利衰退是嚇死人的 8 成,原因就是「不夠快」。

相較 ZARA 一天就能推出 120 款新設計,從企劃到商品上架、最短只需兩星期的快速應變能力;Uniqlo 的模式是按照年度計劃生產,前後得花上 3 至 6 個月。只要一遇上暖冬或涼夏突襲,庫存的應變便顯得措手不及。

為了加速應變,柳井正加快推動「供應鏈革命」,把目前的 SPA 模式(Speciali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變得更「資訊化」。傳統從服裝策劃、製造到銷售的一條龍模式,只能憑經驗猜測這季的銷售量。若導入資訊系統,做大數據分析,就能反過來從市場切入,告知工廠「該生產多少產品」。如此,能盡量降低庫存壓力,讓現金進行更快速的週轉。

有趣的是,在 fast fashion 界把大數據分析應用得最淋漓盡致的,竟然是一間主打 20 歲年輕人潮牌的網站 Boohoo.com。Boohoo.com 於 2006 年成立,兩位創辦人原本只是傳統成衣批發商,主攻大碼女裝。2010 年切入電子商貿市場,導入大數據分析技術,業績開始突飛猛進。2017 年營收目標約為 2 億 8000 萬英鎊,被 Bloomberg 封為「小 ZARA」。

Bloomberg 分析指,Boohoo 每次在網站上發佈的新裝,通常只是一件樣品衣,它是在蒐集、分析客戶的瀏覽行為後,找出最受歡迎的尺碼並作細節微調,才開始批量生產。比起 ZARA 必須將產品上架,累積一定銷售量才能調整生產參數的做法,Boohoo 的成本控制更精準。而且,他的供應商有 7 成左右都在鄰近社區,節省了龐大的運輸物流成本,也讓它的售價最多可以壓到僅為 ZARA 的 3 成。

「金融時報」指出,當 fast fashion 已經成為一片競爭激烈的紅海時,唯一的勝出之道就是:「快,還要更快;平價,還要更平價。」而在柳井正眼中,真正的對手並非來自既有戰場,而是 Amazon、Google,「隨著資訊化的進展,國家的界線、行業的界線將會隨之消失,它們勢必成為強大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