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連倫敦警察也換了新裝

A+A-
1954 年 Knock on Wood 於倫敦進行歐洲首映會,當時的警察還有著高領制服。 圖片來源:The Library of Congress

有一件事我耿耿於懷,就是倫敦警察的裝束也改得愈來愈像保安 —— 倫敦的一部分景色就此破壞了。

香港警察為了「去殖」,和「皇家」切割而換制服倒也罷了,倫敦從 90 年代末起,也不敵時代的無情,才叫人遺憾。

提起倫敦警察,最為人熟知的名字,應該是其總部「蘇格蘭場」,蘇格蘭場之於倫敦,有如華爾街之於紐約,名氣絕不遜於國會大廈或者白金漢宮。

蘇格蘭場不僅是現代城市警察的鼻祖,更是犯罪小說迷公認的聖地,在虛構作品中,甚至連「蘇格蘭」這個字也不必提,相關人等只簡稱其為 “The Yard”,聽來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親暱。

倫敦警察也有很多別名,譬如暱稱 “Bobby”,得自當時設立「大都會警察法案」的內政大臣 Robert Peel 的名字,因此巡警又稱 “Bobby on the Beat”。但同時,由 Peel 演繹出來的 “Peeler” 則是罵人的髒字,近似「走狗」。有點輕佻的,是根據制服的海軍藍稱之為 “Boys in blue”,或者搬弄一下典故,可以叫 “Bow street runner”。

倫敦警察的服飾,經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報紙插圖,以及後世電影電視的不斷渲染,極為深入人心。這套服飾最顯著的特色是高聳的頭盔(雖然不及御林軍的熊皮帽那麼高),正面鑲有倫敦的徽章:中間是聖保羅劍和盾牌,兩邊各有一條龍,並有一行拉丁文「上帝指引我們」的訓示。整套制服到 1863 年才告定型,廢棄了最初的高禮帽,改成頭盔;由海軍式的長褸改為束身裝,但和軍裝一樣採用高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逐漸改成開領,繫上領帶 —— 其實改進到這一步就足夠了。

1865-1909 年的倫敦警察頭盔樣式。 圖片來源:citypolice.ca

嚴格來說,這身裝束並不光鮮亮麗,黑沉沉的一片,可以輕易為警察的年紀加上十歲,尤其是頭盔的形狀,可說傻頭傻腦,活脫脫的漫畫素材。但是骨子裡的古雅氣派,是和霧霾、船塢、雨傘、地鐵、煤氣燈、紅郵筒、白教堂、黑的士,以及國會大廈在黑夜裡的陰影如出一轍的,連成一片維多利亞式,雜亂喧囂又鬼影森森的風景。由於這獨特的風景,倫敦令人覺得難辨古今,疑真疑幻,有一種莊嚴和危險混雜的美感,世上很少有地方能做得到。

但是,倫敦畢竟也經大浪淘洗,今天倫敦警察普遍改戴帽子,頭盔已成過去式,只在正式場合偶爾亮相,又添上黑色避彈背心和螢光黃色的外套,褲子也鬆垮垮的,完全顯不出修身挺拔的姿態,改換過程中還有人建議照抄紐約警察制服。連以一成不變為傲的英國人也不得不與時俱進,「換了人間」莫此為甚。

他們甚至開始佩槍 —— 倫敦警察有長期不佩槍的傳統,因為當年立法的時候,政府不欲置國民於憂懼,更要考慮觀感,以免傳出甚麼「軍隊血腥鎮壓人民」的流言,所以只給警察哨子和警棍。直至今年國會大廈橋上發生恐襲,導致一名警察殉職,許多外國人見狀驚呼:英國警察怎麼不開槍?!

但以今天的局面來看,此一傳統當然太過迂腐,過去的特拉法加廣場騷亂,電報街事件,騎著馬揮著警棍便能搞定,今天哪裡還有這種事呢?戴頭盔無佩槍的警察只能停留在兒童繪本裡,幫小孩寄信,幫老太太救貓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