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橋看中國式建設經濟

A+A-
南京長江大橋。 圖片來源:Benjamin Shi/Wikimedia Commons

在動蕩的 1968 年,一座雙層橋揭幕了 —— 南京長江大橋,第一座沒有外國建築師幫助下,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真正的「中國製造」現代橋樑。到了現在,中國的建橋量已遠超其他國家,但卻由本來是基礎建設的大橋,變成不是基礎,也得建設。

由於在 2018 年是南京長江大橋落成 50 週年,2016 年 4 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了為期 27 個月的修復橋樑方案。據地方報告,「安全和耐用風險」是決定性的關鍵因素,而大橋結構也將會得到改善,並將投資約 11 億人民幣來修復部分標誌性藝術品,包括在附近河岸的雕像、橋上的雕塑、扶手和碼頭等。倡議此事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部門主任魯安東指,部門希望可以保護橋樑這座珍貴遺產之餘,更能記錄其背後歷史。

首座「made in China」的大橋

中國最初希望與共產主義盟國蘇聯一同建立南京橋,是繼蘇軍 1957 年在武漢建設可橫渡楊子江的武漢長江大橋後,再次提供技術援助。但不久後,兩國交惡,蘇聯專家在中蘇分裂之前就退出了這個項目,中國唯有開始自食其力。經歷了外交、政治及經濟問題,南京長江大橋歷時 8 年完成,在當時的中國是一項重大的工程成就,也是一種可用作宣傳的勝利。

超過 5000 英呎長的大橋,上層是有 4 條通道的高速公路,設有人行道,而鐵路軌道屬現時京滬鐵路線的其中一段。南京人為此橋驕傲,很多南京人因此將他們的子女命名為「長江」或是「大橋」。

在大橋建成之前,人和貨物只能以渡輪方式過河,而火車穿過城市時必須先分體,裝載到船上,才得以繼續前行。這座橋建成後,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容易,穿越河道的時間大大減少,此橋成為南北交通的主要動脈。

魯安東認為,這座橋樑以建築結合視覺,展現了技術和進步,「這不僅僅是基礎設施,亦是建築的一部分。橋的結構內容表達了類似未來主義所看到的速度、穿透力和力量的流動性。這個設計成了中國現代建築的典範,非常重要,這個公式有著持久的影響。」

中國式建設經濟

這座橋樑以往經常出現在宣傳海報中,代表著此建築是「毛澤東思想偉大勝利」。其中一張海報配上毛澤東一句話:「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近年也興起了「超級大橋熱潮」,政府數據顯示,僅在 2016 年,中國就新增加了 2.61 萬座公路橋,當中平均橋長達 1.6 公里以上的「特大橋樑」有 363 座。

南京長江大橋圖片配上毛澤東名言宣傳海報。 圖片來源:chineseposters.net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統計,基礎設施的建設,在中國經濟比重中佔約 9%,遠高於西方國家。在美國和西歐,基礎設施建設只佔經濟約 2.5%,不只「趕上」,更是遠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然而,不是每條橋都如南京長江大橋般具標誌性。早前「紐約時報」就以湖南省 2016 年落成的赤石大橋為例,大橋總造價約 3 億美元,超過預算 50% 以上,在政府擔保的貸款推動下,大型建設公司以及從中獲利的官員們大力鼓吹,許多這類項目積累愈來愈多債務,使基建成了腐敗的溫床,而最後能產生的運輸效益也令人懷疑。赤石大橋自通車以來,大橋及高速公路一直沒有得到充分使用,債務負擔更形沉重。

專門研究中國基礎設施開支的牛津大學管理學教授 Atif Ansar 指出:「基礎設施建設是一把雙刃劍,對經濟有好處,但過多的建設是有害的。『建好了就會有人用』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尤其是在中國已經有太多的基礎設施。」Ansar 其中一個研究調查了 65 個中國高速公路和鐵路項目,當中只有不到 3 分之 1 有「真正的經濟效益」,其餘則只是徒添債務,而不是滿足運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