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沖一杯好咖啡

A+A-

在云云手工飲料之中,一杯咖啡的滋味,特別依賴沖調者的手藝。影響咖啡質素的變數實在太多,而作為消費者我們能決定的唯有咖啡放到多涼多久才喝。偶然嘗試自家沖,即使手上咖啡豆和工具齊全,似乎都難以企及咖啡店質素。究竟,如何才能沖出一杯媲美咖啡店的咖啡?

要多多練習不在話下,不過書作 Water for Coffee: Science Story Manual 共同作者、俄勒岡大學計算材料與化學副教授 Christopher Hendon 就認為,沖調者還需同時駕馭化學與物理原則,除了咖啡生豆質素,水溫、水質、顆粒分佈、水粉比例、用時等變數都會左右杯中物最後的味道。要沖好咖啡,就要學會掌控這些變數。

一般我們慣飲的咖啡,成分(有機酸、無機酸、雜環化合物、梅納反應產物等)密度分兩種:一是含量為 1.2 – 1.5% 如滴漏咖啡,二是達 8 – 10% 如 espresso。像手沖、法壓、虹吸、機漏,或像咖啡粉溝水直接加熱的土耳其咖啡,都能達到 1.2 – 1.5% 的密度;而濃如 8 – 10% 的咖啡則多使用咖啡機。咖啡成分密度大抵不離其宗,重要的是以下幾項因素:

1. 溫度與速度

從上可知低咖啡因沖調方式,大致分成浸泡和滴漏兩大類。從物理角度而言,最大分別在於,咖啡豆顆粒在浸泡時較滴漏溫度高。事實上,咖啡萃取過程最費時間的,不是讓顆粒表面溶解出咖啡因,而是要等待咖啡風味穿過所有顆粒,到達水和咖啡相連交界。當中用時長短,則因水溫高低而異。咖啡豆顆粒受熱愈高,就能抽取出更多當中美味的化合物。然而過猶不及,一旦溫度過高又會溶解更多不需要的化合物於水中,影響味道。

另一方面,手沖和其他滴漏方式,由於水流通過咖啡豆顆粒費時,沖調時間除了取決於水溫,還有咖啡豆顆粒的粗細度,因此計算起來就較複雜。

2. 咖啡豆與水的比例

採用滴漏方式時,幼細的咖啡豆顆粒會增加沖調時間和萃取量。沖調者可以透過調低咖啡豆分量,提高水和咖啡豆比例,但與此同時亦會相應減少沖調時間。因此說滴漏比浸泡麻煩棘手,面面俱到才能沖得一杯好咖啡。

3. 水質

即使做好以上兩個大原則,也難保沖出來的咖啡毫無差錯。Hendon 指出,另有兩個細節可影響咖啡成品質素,其中一個是水的酸鹼值。

咖啡屬酸性飲料,因此沖調用水的酸鹼值亦頗重要。用低 HCO₃⁻(Bicarbonate )的水(又稱軟水)沖出來的咖啡酸度較高;若用 HCO₃⁻ 含量高的水(即硬水)沖出來的咖啡,則會中和當中濃郁突出的酸味。理想而言,沖調咖啡最好用化學物質恰如其分的水,不過要知道自來水中的 HCO₃⁻ 濃度頗為困難,Hendon  建議可試用 HCO₃⁻ 含量數一數二(每公升達 360 毫克)的 Evian 礦泉水沖咖啡,比較兩者效果。

4. 顆粒分佈

任何一名咖啡愛好者,都會告訴你螺旋槳式磨豆機(blade grinders)並非上佳的磨豆工具,皆因它磨出來的咖啡豆顆粒粗幼不一,幼如細末有之,粗如全豆亦有之,不利萃取。最好是用磨盤式磨豆機(burr grinder),它以兩片平行並列的齒輪研磨,逐漸磨細咖啡豆,效果亦較平均。

關於理想的粗幼度,歷來都有爭論。有說咖啡豆磨得愈幼愈好,最大限度地增加顆粒表面,方便抽取最佳最濃的咖啡風味;也有說愈粗愈好,避免過度萃取釋放澀味。Hendon 認為粗幼如何,還是視乎自己的口味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