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泛濫,杜絕有辦法?

A+A-

假新聞充斥網絡世界,從娛樂圈秘聞、似是而非的科學真相、到某國元首的邪惡勾當,無日無之,層出不窮。國際社會要求社交平台加強監管,意大利反壟斷組織主席 Giovanni Pitruzzella 卻認為與其仰賴企業自律,不如把審查權力交予政府。他呼籲歐盟成立公共機構,讓政府參與驗證真偽的過程,移除被定義為假新聞的信息,並對違例的媒體公司罰款。

Pitruzzella 的倡議聽起來務實可靠,但華盛頓智庫 Cato Institute 高級研究員 Flemming Rose 及哥本哈根智庫 Justitia 主任 Jacob Mchangama 則不敢苟同。二人日前在「華盛頓郵報」聯名撰文,從多方面引用歷史實例,力證交由政府監管假新聞,只是百害而無一利,甚至比放任假新聞肆虐,對社會構成更多危險。

Rose 及 Mchangama 首先指出,從多國的經驗可見,再民主的國家也好,都傾向利用權力,阻止反對者發聲,封鎖反政府言論。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所謂監督事實的行動,導致那些被指散播假消息的人遭處決,包括批評恐怖統治(Reign of Terror)人士。在 1798 年的美國,國會則通過煽動言論法案(Sedition Act),以懲治惡意誣陷政府之人,但此法被用作打壓忤逆時任總統 John Adams 的言論。而他們相信,即使來到 21 世紀,情況也怕難有改善。

現時在波蘭匈牙利等歐洲國家,已有批判及打擊獨立媒體的舉動。而在個別情況下,譬如消息來源要求匿名時,媒體將無法就假新聞指控進行有效抗辯。在中國、埃及、俄羅斯及土耳其等非民主社會,傳播假消息的禁令更成為迫害宗教和少數民族、消滅異見聲音的有力工具。他們強調:「打擊假新聞的法例實際針對的,是政治事件而非個人誹謗。這逼使民主社會賦予警方權力,最終讓法官成為真理的仲裁者。懲罰的威脅將嚇倒人們,甚至阻止真正的言論和意見。」

Pitruzzella 表示,為免人民「資訊超載」及「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政府應規管新聞及言論。但 Rose 和 Mchangama 相信,要達到這個理想,透過教育、建構意識及訓練,明白接觸不同觀點的重要性,並取得工具來辨別資訊的真偽,才是更好的方法。二人認為,人們在這數碼年代,要避免陷入由演算法主導的迴音室,可以做的事情其實有很多,包括與持強烈相反意見的社交媒體帳戶互動,或對符合自己偏見的「新聞」故事進行額外研讀。

雖然當今的資訊爆炸確是獨一無二,但 Rose 及 Mchangama 提醒,在 16 及 17 世紀,印刷術的發展觸發假新聞浪潮,並散播巫師的陰謀論和千禧主義者的胡言亂語,宗教及政治機關遂設立嚴格的審查制度,例如天主教會的「禁書目錄」(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最終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如今回首便知,發掘新科技的優勢遠比防範潛在的缺點來得重要。二人重申,面對 21 世紀數碼科技這把雙刀刃,我們必須注意這一課,而非假手於政府,以為當局會公正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