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牌殺人事件」:一部濕滑的好電影,一個粗心大意的好警察

A+A-
「廣告牌殺人事件」劇照。

如果黑馬電影都「有樣睇」,長相無疑會是「廣告牌殺人事件(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的樣子。片名濕滑,美國密蘇里州一個小鎮的三塊廣告牌,冗長又不吸引。且看中港台三地的片名翻譯,便知道片商對此有多頭痛。怕票房不保,香港冠以「殺人事件」為噱頭,台灣風馬牛不相及地改名為「意外」,中國則直譯「三塊廣告牌」。結果,沒哪一個會讓觀眾比較加分。

電影格局也同樣濕滑,反叛女兒 Angela 遭狂徒姦殺,憤怒的老母 Mildred 怪責小鎮警方辦事不力,草草將案件擱置,於是租下三塊廣告牌向整個鎮和警長 Willoughby 投訴,吸引傳媒和大眾注意。平心而論,非常一般的故事和人物設定,似曾相識並且人人都會預計到故事的走向,譬如母親的堅毅如何打動大眾,而粗心大意的警探終於醒悟,重新振作,經過一輪抽絲剝繭之後終於…… 發現你看錯了。若是這種陳腔濫調的懸疑片套路,電影不可能摘下威尼斯影展最佳劇本獎並成為多倫多影展觀眾票選最佳電影,且獲得外媒一面倒視之為年度黑馬。電影以沉悶的起步,為平凡角色佈下複雜的心理交戰,儘管表面極度濕滑,就像 Sam Rockwell 飾演的警員 Dixon,看起來窩囊無賴,極不討好,但等到故事娓娓道來,觀眾會看出導演兼編劇 Martin McDonagh 的精堪手腕。

「廣告牌殺人事件」劇照。

「廣告牌殺人事件」發生在一個枯燥的小鎮,圍繞幾個刻板的角色,搬演著悶俗的劇情 —— 初看如此。不過 McDonagh 並未失手,這位產量不高,卻總是技驚四座的英倫才子,一如「殺手沒有假期(In Bruges)」和「癲狗喪七(Seven Psychopaths)」的離奇案情,其借題發揮而不落俗套的敘事風格,跟那些尖銳的黑色幽默依舊出眾。故事以暴躁老母與警棍老油條的角力開始,但 McDonagh 沒有煽情、公式化地著墨於失去親人的傷痛,或尋找真相的重重波折。借廣告牌將一宗未解決的殺人事件公諸於世,但死者和兇手都不是重點,鎮上的小人物才是這個故事的主軸。

鎮上這些人看起來形象模糊,想法複雜卻又極為庸碌,電影正展現了他們舉旗不定的窘態。這一分鐘狠,下一分鐘怯,或心軟,時而勇敢,時而自己找藉口,既有冷靜的一面亦有衝動的時候。善良與歹毒,溫柔與暴烈,都是老母、差佬、廣告經紀和車行推銷員等人身上的飄忽特質,此一時跟彼一時可以差天共地。觀眾的感受亦然。故事角色並非表面所看的刻板,在對與錯的置換之間,這些定型很快就被推翻。

最後,你以為他們應該看破了甚麼,放下了甚麼,對人生有所頓悟。然而,他們的下一步卻好像更加執迷不悟。又或者,執迷只因他們已有頓悟。

「廣告牌殺人事件」劇照。

看不穿的人性善惡,本就無常。就像警長 Willoughby 在信上寫給 Mildred 的最後兩句:「你這一步棋真的好狠,但你也想不到我會這樣做吧…… 哈哈。」有如導演的自白,前半部電影純屬鋪陳,後半部電影的發展卻像這封信,在結尾特意附上甩 Beat 而幽默的兩下笑聲。

電影出現得最多的粗口大抵是「關你叉事」。廣告牌寫甚麼,這案件哪個部門負責,在酒吧坐隔壁的麻甩佬正在談論哪一個女人,儘管都是 None of my business 的事情,不過,多管閒事,卻是自我得到救贖的方式。好像是歪理,但散場之時,又覺得不是完全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