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康宇:「特務戇 J」如何拯救英國?

A+A-
電影「特務戇 J:神級歸位」劇照。

在本年度財政預算案,香港政府打算向創意產業注資 10 億元,另外撥款 1 億元發展電子競技。相對於金融業的 5 億元預留撥款及約 6 億元的旅遊業項目注資,可見香港政府非常重視創意產業發展。但創意產業是指甚麼?創意經濟和其他形式的經濟發展又有何分別?

籠統地說,創意產業包括廣告、電影、電視及電台、出版、音樂、設計、時裝設計、建築設計、藝術品、手工藝品、表演藝術、文化教育、電腦軟件、程式及互動媒體等等的十多個專業,每個國家地區對於與創意產業相關的政策都有不同名稱。

創意產業的發展跟上世紀 90 年代世界經濟轉型、科技發展及全球化有莫大關係。雖然廣告、電視、出版業在西方國家存在已久,但學術界都普遍認同創意產業起源於 1998 年英國工黨政府的創意產業發展方向圖文件(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1998)。80 年代,英國在戴卓爾夫人管理下經歷市場化大換血,經濟緩緩發展,工業疲弱,英國車、手錶等產品在歐洲市場並沒有太大競爭力,90 年代初失業率更超過百分之十,經濟急需轉型。與此同時,英國流行音樂卻大行其道,披頭四、Queen 等搖滾樂隊風靡全球,成為經濟轉型契機。1997 年新工黨在黨魁貝理雅帶領下贏得大選,決心大力發展創意產業。同年組成數碼、文化、媒體及體育部(Department of Digital, Culture, Media & Sport,簡稱 DCMS,行內人戲稱 Department of Fun),制定創意產業發展方向大綱,翌年推出創意產業發展方向圖,為英國經濟注入動力。

英國電影由「占士邦」系列、「哈利波特」系列、「柏靈頓」,到即將上映的「特務戇 J:神級歸位(Johnny English Strikes Again)」,或者電視劇「新福爾摩斯(Sherlock)」,都在英國政府大力支持下推向國際市場,挑戰美國荷里活的一哥地位。除了售賣電影本身播映權及相關版稅收入,這一類影視產品亦向世界輸出英國文化,例如柏靈頓熊最喜愛的果醬三文治、占士邦的英國品牌跑車,以及當中最重要的 —— 英國本身。由創意產業所帶動的經濟鏈,推動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旅遊、教育等等,經濟效益極大。英國經濟的成功轉型亦引來歐亞各國的爭相仿效,於全球化下的世界舞台爭一席位。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於香港任職媒體公司及公關部門,對創意經濟發展略知一二。熱愛香港文化,深信香港能成為亞洲最有文化實力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