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德奧合併時人心回歸了嗎?

A+A-
1938 年德奧合併時維也納人的歡呼。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偶然讀到這樣一段歷史,雖然非常遙遠,還是忍不住浮想聯翩,出自納粹德國最富盛名的將領之一 Otto Skorzeny 的回憶錄 —— 雖然納粹的名聲徹底崩壞,但這個號稱「歐洲最危險的男人」的回憶錄一直暢銷不衰,是相對於英美法立場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紀錄之一。

Skorzeny 在書裡談到德奧合併(Anschluss)的問題 —— 即使全世界都覺得德奧本一家,奧地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又有和德國統一的強烈意願,這件事照理應該十分順利,其實不然。

德國威瑪共和國成立同時,奧地利也建立共和,德奧合併(Anschluss)的呼聲開始醞釀,只是凡爾賽條約堅決不許,而兩國的政治精英都有共識,建立了關稅同盟。但風雲突變,希特拉的納粹黨冒起,奧地利政府見勢色不對,決定退出關稅同盟,但大蕭條造成巨創,奧地利執政黨也開始質變,也走上法西斯的路。

顯然,這個法西斯獨裁政府同樣容不下奧地利納粹黨,而奧地利納粹黨隨著德國納粹的壯大,也人氣急升,更於 1934 年發動政變,綁架並刺殺了總理陶爾斐斯。奧地利政府大舉反撲清剿,天無寧日,此後四年內奧地利納粹黨多次發動恐怖襲擊,造成 800 多人傷亡。希特拉隨即下令對奧經濟制裁,奧地利政府只能求饒,於是釋放所有納粹黨罪犯,而且吸收納粹黨入政府。希特拉又宣佈「四年計劃」開始為戰爭準備,鋼產需求急增,合併奧地利變得迫在眉睫,最後自然是水到渠成。

但這只是問題的開始。

雖然 Skorzeny 和希特拉一樣生於奧地利,對於納粹官員來奧地利「推動統一」卻無好話可說:首先奧地利本土的學生組織一概廢除,被德國學生組織「收編」,令原本支持納粹的年輕人非常不滿;納粹官員蜂擁前來推行政治教育,但是組織蕪雜,良莠不齊,少的是品學優秀的專家,多的是不學無術的「黨棍」。

簡單來說就是沒文化,許多官員對奧地利的認識和理解,大多來自地攤上的廉價讀物,有人竟然不知道奧地利人說德語,非常讚賞他們德語流利;有人乾脆以為奧地利是巴爾幹國家;有人主張要向奧地利人灌輸民族榮譽感;最後還把奧地利改名為 Ostmark,可想而知會引起甚麼感受。

德奧兩國心中都有一條無法超越的文化界線,這條界線就是區分南北的美茵河線:北邊是普魯士王國(也就是第二帝國的主體),南邊則是「所有其他人」,因此「美茵河以南」的貶抑近似「南蠻」。而法西斯奧地利也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他們鼓吹自己是「更好的德國人」,奧地利是「德國更好的一個邦」。而且奧地利的法西斯獨裁有濃厚的天主教背景,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更同聲同氣,反而不是希特拉。

這種互相對立的局面,乃至 Skorzeny 也看不下去,忍不住慨歎「為何不能對彼此的文化差異加以寬容」,畢竟他們可是同文同種啊。

但他沒有點破的是,對文化差異加以寬容,首先是雙方都要有文化,而且愛惜文化;然後是要有民主,否則像當年的德奧政府都是獨裁極權,誰能容得下誰?文化深厚如德意志民族,在那個年代也照樣大肆破壞文化,即使合併又怎麼可能是一條心?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