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放慢腳步 「大撒幣」恐不再?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有人形容,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是對外的「大撒幣」行動。近年來,中國確實向不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大規模投資及貸款。然而「大撒幣」的情況自今年起有所改變。「中國財新網」於本年 3 月發表的「一帶一路指數」文件顯示,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規模,已較一年前為小。「一帶一路」之所以減少對外國的資金投放,或在於中國開始憂慮,接受貸款的國家,將來是否有能力償還債務。

中國過去在「一帶一路」中,通過政府掌控的貸款機構,以貸款或財政擔保(financial guarantees)形式,向其他國家提供大型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高鐵、發電廠等的資金。但「大撒幣」往往並非單純的一借一還,有關交易通常伴隨著中國企業的大規模參與,使得企業能從中獲利,又能增加中國經濟影響力。

但官方代表的言論卻顯示,此政策正在動搖。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早在 4 月底便提出:「保證投資融資的可持續性非常重要。」擔任「一帶一路」融資角色的中國進出口銀行,其董事長胡曉煉曾於上月中表示:「提供資金並非中國一個國家的事情,沿線國家不論實力都可以提供資金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有關論調似乎顯示,中國正調整過往獨力支撐整個「一帶一路」跨國經濟帶投資項目的方向。

早在 2013 年「一帶一路」展開時,中國便積極向擁有大量天然資源的國家發放貸款。假如這些發展中國家出現無力還款的情況,中國便接受其以石油、礦產甚至食物抵債。無論是寮國到捷克、哈薩克到南非,均獲中國的銀行體系投放大量資金。據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估計,中國共為 2,600 個項目,提供高達 2,000 億美元的貸款。但觀乎現狀,不僅外國,甚至中國本身,亦失去投資方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 4 月在北京出席「一帶一路」會議時提醒,涉及計劃的國家需承受債務風險,以及確保「一帶一路」包含的項目有其需要。 圖片來源:路透社

眾多投資項目中,難免出現「大白象工程」。對外國而言,即使有關建設並非改善國內基建的項目,不過既然有「一帶一路」銀彈看顧,先取得資金總沒有錯,至於經濟效益及能否償債則是後話。若累積下來,難免對身為大債主的中國造成負擔。此處或是易綱提到的「融資可持續性」。最近,印尼一項主題公園項目,便得到中國國企的支持。大手撒出的幣能否一一收成,開始成為隱憂,而且中國近乎慷慨的投資,有時不僅沒有拉近彼此關係,甚至弄巧反拙,引起其他國家的警惕。如馬來西亞新政府,便質疑前任政府向北京借下巨債款的行為。

除了外憂,中國目前還面對國內的債務問題。地方政府與國內企業的債務問題嚴重,倘若需要中央「出手」相救,現時國家向外給予貸款的舉措,便顯得不明智。至於中國實際上如何改變「一帶一路」的走法,「紐約時報」便引述熟悉中國經濟政策的匿名人士消息:「目前政府已就與外國達成的交易、融資條款,作跨部門審查。」而且,一些中國官員,亦正密切注視資金的流向,以非洲為例,儘管擁有豐富的資源,吸引了大量中國企業投資,但相關金融風險亦需重新評估。隨著步伐改變,未來要取得中國撒出的幣,也許不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