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戰還是尋根?讓新加坡華人,以中國人自豪

A+A-
2009 年,新加坡華人在樟宜機場迎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到訪。 圖片來源: ADEK BERRY/AFP/Getty Images

5 月時,馬來西亞新任財長林冠英被中國記者問及,作為馬國第一位華人財長有何感受,林回答:「我是馬來西亞人,不是中國人。」盡顯其馬來西亞人的身份認同。然而,以華裔為主要構成人口的鄰國新加坡,身份認同也許較為曖昧。新加坡前外交部常任秘書 Bilahari Kausikan,上月曾於演講時提到,中國試圖在多種族的新加坡裡樹立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我們是中國人,也是新加坡人…… 中國變得強大時,我們會為此自豪。中國就像大哥一樣。」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副會長曾建權,如此向「紐約時報」記者表露自己的「中國心」。立國只有數十年,主要由移民組成的新加坡,一直以來均鼓勵各族公民,既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時促進作為新加坡人的國民身份認同。不過,不少人擔心,這項文化與身份平衡的國策,正在中國精心計算下,把新加坡華人對其文化的擁護,化為對「祖國」的忠誠。

一直以來,中國均被指有目的地對不同國家的華人公民作政治操縱。而人口約 560 萬,當中近 75% 為華裔的新加坡,亦有學者及前官員提出相關憂慮。Kausikan 便不諱言指出,中國對新加坡的政治干預,是一項事實。他認為,面對中國隱隱的「影響操作(influence operations)」,新加坡人應有所警惕。「中國的崛起是一項事實,但我認為,從對中國文化的親和感,到擁抱中國,只是一步之差。我國立國至今僅 53 年,很難保證每個新加坡華人會否有意無意地踏上這一步。」

若論及中國對新加坡人有何「微妙操作」,與中國產生「骨肉同胞」的情感,便是其中一項。近年,中國舉辦不少活動,加強兩國的人文交流,如協助組織新加坡華人聚會、安排他們到訪前人村莊,還有為年輕人而設的留學計劃及尋根團。新加坡華源會在 2014 年的尋根之旅,在文化節目如功夫、古文之餘,更曾安排團員參觀「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及欣賞紅歌。

新加坡政府提倡多元文化,華人節日外,尚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等節日。  圖片來源:路透社

如 Kausikan 所言,文化認同與身份認同的差異可以極微。這些尋根團亦因此蒙上「統戰海外華僑」的色彩。事實上,中國對「僑民」的統一戰線工作,早已發生。2013 年,福建翔安區統戰部部長洪國平,便曾到訪新加坡同安會館,向各人表示,要「把統戰辦得更好」。今年,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更併入中央統戰部管理,似有加強統戰管理對僑政策之意。

面對如此指控,中國自然是加以駁斥。上月,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洪小勇,便在新加坡「海峽時報」發表文章,反駁 Kausikan 提出的中國操控論。洪重申,中國的外交政策,一直堅持反對以大欺小、干涉別國內政等原則。洪又強調,中國無意影響新加坡人的國民身份認同,亦決不會這樣做,斥 Kausikan 以「有色眼鏡」看待中國,抱有偏見,是以得出不正確的結論。

但中國的外交辭令,似乎又與領導人的口吻有所差別。據去年領導人對全國僑務工作會議所作指示,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努力」、「凝聚僑心僑力同圓共享中國夢」。中國僑聯黨組書記兼主席萬立駿提出,要加強對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思想引領,並且最大限度將僑胞團結在黨的周圍。中國領導人及對僑組織的言論及工作,似乎印證了部分學者,對中國正加強模糊「華僑」與「華人」的區別,大家都是「海內外中華兒女」。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莊嘉穎,現時中國政府強調,所有華人皆有相似的「根」,因此身為中華兒女,應該更加同情中國。但王賡武教授認為,其他國家絕對不會接受這種做法:「當你開始以種族及血源為基礎接觸人們時,外國政府便無法接受。另一方面,北京卻認為這樣做自然不過。這便是爭執所在,並且可能出現意料之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