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黃昏:富裕而乏味,回到大蕭條的曼克頓區

A+A-
曼克頓區表面上仍然商業活動頻繁,但店門緊閉,人去樓空的景況不斷擴張。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紐約市中心曼克頓區,曾經是繁華熱鬧的摩登都市代表,是不少國際都會包括香港的模仿對象。但今日,曼克頓風光不再,寸土尺金的城中之城,或已成為一個富裕的鬼域。「穿過曼克頓的某些地段,感覺就像同時走進了另一個平行世界。在理論上,你站在國家商業、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點,但現實中,你只見到商店倒閉,熄了燈,窗戶貼滿租賃廣告。像 Bleecker Street 這樣的著名街道,同樣顯得門可羅雀。」美國作家 Derek Thompson 於「大西洋」撰文形容,紐約市內日漸變得空蕩的商店門面,正是城市未來的不祥預兆。

Derek Thompson 指出,今日的曼克頓區,像是一個資本主義悖論。它表面上仍然商業活動頻繁,車水馬龍,人口稠密。但同時,店門緊閉,人去樓空的景況不斷擴張。城市面貌分裂的背後,是一個關於財產和土地的深層矛盾,亦預視了紐約市以至整個美國的城市發展趨勢。

從數據來看,據美國房地產公司 Douglas Elliman 和投行摩根士丹利進行的調查,曼克頓區的零售店舖起碼有 20% 呈空置或即將空置狀態。同時,曼克頓區的零售業員工人數,已連續 3 年下降,流失了超過 10,000 人。自 2014 年美國經濟穩定增長以來,這人數跌幅比起昔日的美國大蕭條時期還要嚴重。

據 Derek Thompson 的看法,曼克頓區的分裂,來自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眾所周知的,租金太貴。在西村(West Village)和時代廣場一帶的黃金地段,零售店面空置率高企,並非偶然。據大型房地產和投資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 Group)的資料顯示,從 2010 年到 2014 年,曼克頓區最受歡迎的購物大道,租金飆升幅度達 89%,但同期零售銷售的增長僅 32%。換句話說,商業租金已經升到中小企業無法支撐的高度。

高昂租金令曼克頓區街道日漸冷清,Bleecker Street 是其中之一。

第二個原因,是網上購物的增長,「這問題當然可以很簡單地歸咎於『好吧,因為有了亞馬遜』」。但 Derek Thompson 指出,除此之外,當紐約零售店面空置率正在攀升之際,全美國的貨倉空置率也達到新低點。這意味著很多商品都從店面搬到倉庫,而店舖撤退之後,便剩下大量空置的房地產物業。會繼續在曼克頓區開店營業的,只有一些無法在亞馬遜平台上找到的服務,清一色都是那些髮型屋、美甲美容店和連鎖餐廳。

這引伸到第三個原因,就是許多曼克頓區的地產商都有恃無恐,認為舊商店走了之後,總會有野心勃勃的新公司湧進來,填補這些心臟地帶的空置單位。但他們並不稀罕一些短期租約,也不想租給那些時限式出現的 Pop-up 商店,反之,他們期待更富裕的國際品牌公司會來這裡簽下長期租約,在黃金地段進行所謂「燒錢式」的插旗行為。

但當然,結果是事與願違的。當一眾地產商仍堅持等待長期租戶的出現,在當下的商業模式中,今日增長速度最快的線上零售商,他們並非完全不需要實體店面,但經營手法跟傳統不同,捨棄那些昂貴、長期開設的大型門市,傾向建立一些能夠帶動話題的短期實驗店舖。這導致曼克頓區的空置單位有價無市,形成一個棘手的市場失衡局面。

位於曼哈頓下城蘇豪區的 Crosby Street 空置店舖牆身被畫滿塗鴉。

Derek Thompson 認為,曼克頓區今天的問題,會是所有城市發展的最終局面:當城市變得過於昂貴而無法承受任何多樣性之時,大部分人都不想再生活在市中心。他們喜歡駛離鬧市,相反地,這卻讓他們重拾一些多樣性和具魅力的城市活動,例如找到別樹一幟的酒吧、新奇的古董店,或一些世代經營的家庭餐館。

E. B. White 曾把紐約地貌形容為聚集了無數「小型社區單位」,但在 2018 年,地產商都為了賣出好價錢,一直在玩等待遊戲,希望將自己的黃金地段租予那些能付出高價的跨國連鎖店。地產商的租地策略,表明了那些非連鎖經營的小眾餐館、新奇的古董店以及獨立咖啡店將會消失,隨著紐約變成高密度的迷宮商場,過去的獨特魅力正被削弱。

在 Jane Jacobs 對紐約的著名願景中,期待這個城市能扮演一個具有趣味的實驗室,培養出新公司和新意念,並向世界展示充滿活力的奇特文化。但今天的紐約恰好相反,死氣沉沉,走向毫無特色的統一面貌。日漸荒蕪的街道,只迫切期望引進一些倒模的全國連鎖店,以支付地產商的過高租金。

Derek Thompson 總結:「紐約的演變,說明了城市在未來將成為一場更大規模商品化的實驗。」換個角度去想,住在城中之城的曼克頓區,承受高昂租金所換來的,如果只是等待它在不久將來成為跟其他城市一模一樣的光景,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