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仔要加速成長,就難以擺脫抗生素?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人口不斷增長,每多一個人,就多一張吃飯的嘴。要應付人類口腹之慾,養豬行業早已從小規模、低密度的飼養方式,轉為集約式飼養。而飼料中加入抗生素,是集約式飼養下保持豬隻健康生長的法寶。但除了人類,抗生素的抗藥性問題亦困擾豬隻健康,反而令其腸道無法抵禦細菌感染。

假如豬苗在自然環境下成長,需經歷 17 週的哺乳期,期間逐漸斷奶。在集約農業下,不可能為豬苗提供充足的哺乳時間。故豬苗的哺乳期可能縮減至 3 至 4 週。但更早斷奶,卻意味豬苗在生理、免疫系統及行為上皆未完善發展。此時的豬苗可能以牛奶、植物為主要飼料。加上與母豬分隔、經歷斷奶後的場地轉移等因素,豬苗容易出現禁食期,腸道微生物群生態失調導致腹瀉及胃腸道感染。在餵飼中加入抗生素,能起促進生長、預防或治療疾病的作用。

無論生病與否均使用抗生素的做法,卻增強了豬隻的抗藥性。美國自然資源守護委員會(NRDC)本年 6 月一份報告稱,美國豬肉行業使用抗生素的態度不負責任,豬用抗生素的數量,幾乎與用於治療人類的抗生素用量相同。濫用抗生素的情況在中國更為嚴重,有指中國超過一半的抗生素消費來自畜牧業,目的亦是為了預防感染及促進豬隻生長。NRDC 表示,抗生素在豬身上廣泛使用,只會令豬場淪為耐藥性細菌的溫床,而這些細菌會循不同途徑,如食用受污染豬肉、接觸豬糞、農場土壤、水及空氣等,反向人類傳播。

集約式畜牧下,2,400 頭豬共住一個農場穀倉。 圖片來源:路透社

要加快豬肉產出,抗生素看似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減慢生產進度,令豬苗有更長哺乳期,以建立理想快免疫系統的想法亦被業界認為並不實際。提升母豬的生產速度,換取豬苗更長哺乳期亦不可取,因為母豬的生產速度,已是現時技術範圍的極限。在美國,每隻母豬每年平均產出 23 頭豬苗,如此的生產繁率,甚至令部分母豬有直腸、陰道或子宮脫垂之虞,足以致命。此外,母豬分泌的乳汁亦不能滿足眾多豬苗所需,要剪掉豬苗牙齒,避免咬傷母豬。哺乳量少,加上週期縮減,更見抗生素對集約飼養的重要。

不過,近年多國農業及政府部門均關注抗藥性問題。早前,歐洲議會便通過限制農場使用預防性抗生素,以解決問題,美國亦研究規管抗生素在豬隻身上使用。為了應對改變,不少生產者正尋找抗生素的替代餵飼方式,其中以益生菌取代抗生素的方法,正在進行研究及實踐。法國食品衛生安全局(AFSSA)早前便發表報告,認同「益生菌可減少在豬隻身上使用的抗生素,作高水平的預防性治療。」

但即使解決濫用抗生素帶來的問題,亦未必能保證現今畜牧業的可持續性。畜牧業現時已用了地球 3 成土地,是人類最大的土地用途,其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亦大於運輸業。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到 2050 年,肉類的需求將增加 7 成,目前的生產方法必不可持續。現時,不少機構正進行實驗室培養肉類的研究,但最大挑戰仍是擴大生產和降低成本。即使是截然不同的方法,但為了未來的口腹之慾,業界及消費者均需考慮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