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名畫「吶喊」暗藏印尼火山巨爆異象?

A+A-
12 月 23 日喀拉喀托之子火山爆發。 圖片來源:路透社

印尼巽他海峽日前發生海嘯,相信由喀拉喀托火山(Krakatoa Volcano)爆發引起,導致逾千人死傷。喀拉喀托火山威力不容小覷,1883 年曾發生史上最猛烈火山爆發,塵埃彌漫大氣導致全球降溫 1.2 度。美國物理學家甚至推斷,挪威畫家孟克(Edvard Munch)名畫「吶喊(The Scream)」的血橙色天空,不純粹是恐慌情感的表現主義式再現,還寫實紀錄了喀拉喀托火山觸發的全球連鎖異象。

孟克於 1893 年創作的名畫「吶喊」。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內心寫照還是自然紀實?

即使你不認識孟克,但你肯定見過他的名作「吶喊」—— 它是繼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Mona Lisa)」以後,藝術史上第二大最廣為人知的畫作,既是現代藝術的標記,又是表現主義藝術的代表。孟克 1890 年代創作的 The Frieze of Life 系列作,其中就以「吶喊」最為著名,而單單是「吶喊」就先後畫有 4 個版本,最早版本完成於 1893 年。

「吶喊」畫面以不尋常的血橙色天空為背景,充斥原始壓抑的氛圍,主角一副恐慌而扭曲的臉容面向觀眾,令人毛骨悚然。大多數藝術評論家都認為,孟克採取了一貫的表現主義手法,血橙色雲彩、扭動的曲線,都是內心恐懼的投射,被視為現代人對存在焦慮的表現。

雖然藝術史家普遍認為,孟克只是表現內心的恐懼,但物理學兼天文學教授奧爾森(Donald W. Olson)力排眾議,他憑藉科學家的敏銳眼光,主張「吶喊」的寫實成分比主流認知豐富。他與科學家 Russell L. Doescher 和 Marilynn S. Olson 尋根究底,成果最早發表於 2003 年,其後收錄在著作 Celestial Sleuth: Using Astronomy to Solve Mysteries in Art, History and Literature

研究人員翻查資料證實,孟克畢生多次提及目睹天空異象的經歷:「在日落時分,我和兩個朋友一起漫步,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了腳步,靠著欄桿,感到疲憊不堪 —— 在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之上,滿天是血紅和火舌 —— 我的朋友繼續前行,我則站在原地焦慮得發抖 —— 我感覺到大自然傳來劇烈而無盡的吶喊。」

這段文字描述與「吶喊」畫面非常吻合,這條線索令奧爾森更加確信,血橙色天空是真實存在,但究竟出現在甚麼時候?這問題傷透奧爾森腦筋。雖則以上文字寫於 1892 年的法國尼斯,但研究人員在挪威檔案庫翻查資料時,意外發現一份未公開的檔案,孟克其中親筆提到「吶喊」與其餘兩幅 The Frieze of Life 系列畫作,數幅草稿早於 1885 至 89 年訂好,「它們都來自 1884 年的一些回憶」。

這項突破旋即成為研究轉捩點,團隊翻查氣象紀錄及報章報道,證實挪威在 1883 至 84 年間持續出現反常的血紅天空。由於當時氣象監測不發達,未能確知異象成因,但研究人員綜合所有氣象數據,肯定了異象是因喀拉喀托火山爆發而起。

描繪 1883 年 8 月喀拉喀托火山大爆發的畫作。 圖片來源:DeAgostini/Getty Images

血紅暮光與藍綠色的太陽

1883 年 8 月底,喀拉喀托火山連番爆發,以 8 月 27 日最為猛烈,威力相當於最強氫彈「沙皇炸彈(Tsar Bomba)」的 4 倍,全球有 13 分 1 地方聽到巨響,遠至 4,653 公里以外的印度洋羅德里格斯島(Rodrigues)亦有紀錄;爆發造成 40 米高海嘯巨浪,最少 36,417 人死亡、165 條村落毀滅,3 分 2 個喀拉喀托島崩毀,從地球表面上消失。

當時印尼仍是荷屬東印度殖民地,火山灰遮天蔽日,整個巽他海峽陷入一片漆黑,火山灰墜落至 840 公里外的新加坡;細灰及煙霧質沖上 50 公里高的平流層,在赤道上空徘徊長達 13 日,折射出藍綠色的太陽、血紅色的夕陽,微粒在數個月後彌漫世界各地,導致全球降溫 1.2 度,風雲變色的異象亦遍及全球,紀錄見於歐美多國文獻。

1883 年 11 月底,挪威首都奧斯陸,時稱克里斯蒂安尼亞(Christiania),天文學家 Carl Fredrik Fearnley 和 Hans Geelmuyden 在當地最先紀錄天空有「非常強烈的紅色光芒」;11 月 30 日當地報章報道指:「昨天和今天約莫下午 5 時左右,一道強光出現在城西。人們驚惶失措以為城中失火:實際上只是日落後朦朧大氣折射的紅光。」

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發表的 300 頁報告「不尋常的大氣光學現象(Unusual Optical Phenomena of the Atmosphere)」中,其中一個篇章名叫「1883 至 84 年世界各地不尋常暮光紀錄(Descriptions of the Unusual Twilight Glow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in 1883-4)」,明確記載挪威的血紅暮光,由 1883 年 11 月底持續出現至 1884 年 2 月,與估算中孟克目睹血紅天的時間吻合。

研究還再下一城,奧爾森在挪威藝術史家的協助下,憑藉「吶喊」描繪的景物、1884 年的氣象紀錄及其他文獻資料,推測「吶喊」畫面由兩部分組成 —— 愛克堡丘(Ekeberg hill)上歷史悠久的羊腸小路,正如作品所描繪,路邊有一道小欄杆;另一部分位於 128 米高的崖上,該處可俯瞰整個奧斯陸海港。奧爾森估計,「吶喊」構圖靈感揉合兩個景觀元素。「奧斯陸研究之旅最振奮時刻,是我們走到路邊的轉角處,意識到 120 年前孟克正站在相同位置。」

雖然孟克未必有科學家頭腦和資訊,以確知天空的血紅,是源於半個地球以外的喀拉喀托火山巨災,但他有著藝術家善感的靈魂,「感覺到大自然傳來劇烈而無盡的吶喊」。喀拉喀托群島自 135 年前巨爆以後,大半個島嶼崩塌消失,但新的島嶼亦隨之冒起 —— 喀拉喀托之子火山(Anak Krakatau)。它是最近印尼海嘯和火山爆發的主角,繼續傳來地底深淵的深沉「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