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傑: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 Netflix 的進取之作

A+A-
「黑鏡:潘達奈斯基」劇照。

世界有太多人刻意在非重點的地方找尋錯處,一旦找到,便得意洋洋覺得自己好叻好威其他人全部好廢。我真心覺得悲哀。如果我是同一類人,看「黑鏡:潘達奈斯基」(Black Mirror:Bandersnatch),大概會第一時間批評劇情無新意,兼且悶,跟早幾季的「黑鏡」相比,新不如舊得好緊要。如果,這一齣「互動電影」屬於「黑鏡」系列的第五季,如此比較好像還稱得上有意義,但「黑鏡:潘達奈斯基」獨立成章,我也抽離地看待,只當作 Charlie Brooker 的另一項創作。

原來,也不是 Charlie Brooker 的主意,是 Netflix 建議。劇情怎樣不再是重點,給觀眾權力去選擇劇情發展走向才是靈魂所在。在未來成為主流的話,盜版再無用武之地,一家大細圍埋睇電視也恐怕成絕唱,你說這是「互動電影」還是「電子遊戲」?能夠理解劇情為何相對簡單,隔幾分鐘要給你二揀一一次,即使部分只是挑選配樂的微不足道,但能夠影響故事後續的抉擇,有好幾個,也足夠要你疲於奔命。將第一季「黑鏡」任何一集改成互動版的話,拍的累死,看的也會累死。

「黑鏡:潘達奈斯基」劇照。

或者,你會說,二揀一,思考時間大不了十秒,點會疲於奔命?只能夠說一句:創作人不夠信心,也可能太貪心。不夠信心是如果觀眾揀了死路,可以睇了十幾分鐘便劇終散場,怕你無癮,預備好回頭路給你由開始再來過揀到啱為止。咁都算有得揀?宏觀一點看,在人生之中,很多看上去似是自決的項目,其實根本一早被安排好,所謂的互動,只是有限度的互動,也說得過去。只不過,現實世界,選了死路,沒有機會輕輕鬆鬆行回頭路,而電影世界比較貼心,減少殘酷感。揀了又揀,到後來發現結局其實只有幾個,不是應分的開枝散葉,很無奈,卻很寫實。我只佩服 Netflix 的進取。傳統電視頻道例如 HBO 例如 FOX,是拍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後打算開拍前傳,是拍到「陰屍路」(The Walking Dead)的主角走晒還未肯結局,Netflix 卻是不斷開發。除了開發起家的劇集,又揼本請大導演拍衝擊頒獎禮的文藝片如「羅馬」(Roma),在強項紀錄片以外,連輕軟性的教人收納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也成為引起熱話,把競爭對手如 Prime Video 愈拋愈遠,年底開業的 Disney+ 贏在起跑線,但要越過 Netflix 也實在非常困難。至少,玩互動一欄,又給 Netflix 佔了先機。大部分公司,也短視也穩陣,似 Netflix 願意冒險的,未必成功,至少值得敬重。對人類社會有貢獻。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方俊傑,利物浦球迷,前「壹週刊」生活組編輯。主打電影介紹、人物專訪、體育專欄、電視表。著有小說「失戀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