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ria Chung:政府應該學習的飯糰經濟學

A+A-

現在每個星期都有遊行集會活動,真是令人十分疲累,甚至食無定時,胃口全無。人在現場,雖然不是很長時間,但是也留意到遊行/抗爭期間,最方便吃的食物,不外乎麵包、energy bar,可是吃得多又會乾噌噌,很多人都喜歡或者寧願買飯糰。

在香港,飯糰作為小食/速食,大概是近兩年才開始流行,在此之前,它們多數出現在日式超市內。現在地鐵站、辦公室大廈、住宅區,也出現了無數的飯糰專門店。事實上我在想,如此家常、製作簡單、方便而相對地有營養的食物,為甚麼到現在才來到香港呢?我估計,以前冇人諗過如何保存飯糰吧!?

在日本,這幾乎已經成為所有便利店,以及速食店的主流食品,甚至在韓國的便利店也輕而易見。可是羅馬並非一日建成,飯糰也並非第一日就出現在 7-11。「飯糰經營學:年銷兩億飯糰的便利商店經營傳奇」內,作者本多利範,就是講述他如何將一顆毫不起眼的飯糰,變成每年銷售量以億計的商品。

本多利範曾是日本 7-11 最年輕的董事,也是讓韓國 7-11 轉虧為盈的營運總監,有「飯糰先生」之稱。他改革了日本 7-11 之後,被派往韓國工作,第一樣留意到的,就是原本在日本賣得非常好的飯糰,在韓國竟然滯銷。走過無數間分店,他得出幾個結論:分店環境污糟、燈光昏暗;它們放置在雪櫃內非常久,又沒有專人處理,結果變得又凍又乾;賣不去的飯糰被分店的店長視為「下欄貨」,不敢進貨。結果這件利潤高的商品,卻沒有為分店賺錢。

他認為少子、高齡化的社會背景下,單身生活的人變多,飯糰/便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決心在競爭者趕上之前,首先改革韓國便利店。於是他破釜沉舟,設立一間工廠,以便利店名義研發各種切合韓國人口味的飯糰,雪櫃也要保溫保濕,讓它們任何時間也濕潤美味。但不是每次的商品也成功,他們試過做泡菜口味,類似日本的梅乾飯糰,以為人們會因為價格低購買,可是並不成功,原來很多人覺得泡菜應該是免費的,就算如何便宜也不會購買,後來研發的午餐肉、韓式炒牛肉口味就成功得多。在商店內,改善燈光,將它們放到當眼的位置;貨品的排列,也必須要整齊,標誌面對人群,韓國人逐漸留意到飯糰的存在。透過新口味、各種推廣,成為了韓國速食裡不可或缺的一員,他笑說:「過去只能賣得出 2,500 韓圜的便當,但這一兩年,也開始賣單價高達 4,000 韓圜的便當了,而且銷售量是過去的兩、三倍。」自己也感到驚訝。

飯糰其實只是一個例子,他改革的是便利店的核心價值:成為街頭巷尾的「生活問題解決專家」。集過去街角雜貨店、煙酒舖、小食店的概念,加上郵局、快遞、銀行的功能等等,可以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各種雜事,將便利店變成每個人的生活全能管家。

任何成功的企業,必先要聆聽,知道人們的需要、問題,得出解決方法,屢敗屢戰,才能夠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領袖。商場政壇,又有多少個領袖,真的願意虛心到場視察,甚至有遠見,看到改善人們生活的方法呢?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Gloria Chung(鍾詠嫻),飲食及旅遊記者、博客、食物造型師,對世界飲食文化充滿好奇,深信吃不止是兩秒的口腹之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