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傑:叛譯同謀 —— 作者與譯者的根本衝突

A+A-
電影「叛譯同謀」中,9 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譯者被困密室,為一本暢銷小說的大結局進行翻譯;圖為劇照。

單看法國片「叛譯同謀(The Translators)」的簡介,當然是一齣懸疑片。

有本全球暢銷小說的大結局即將面世 —— 你就當 George R.R. Martin 終於肯續寫「冰與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的結尾吧 —— 出版社為求賺到最盡,打算將不同語言的翻譯本同步推出。為怕劇透,不惜把 9 個來自不同國家的翻譯者困在密室,與世隔絕,還要用飛紙仔手法將原稿發放,務求令一眾譯者了解得愈少愈好,想把資料外洩也沒辦法。點知,還是給黑客偷走原稿,以此要脅。

電影的主線,是找出誰是告密者,如何告密,跟你看「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想找出誰是兇手,分別不大。

如果,你很在意懸疑佈局真相大白時有沒有快感,坦白說,「叛譯同謀」的橋段,未必會讓你滿足。不是說不夠別出心裁,而是難以避免地推翻了原先最重要的設定,才能夠自圓其說,就有少少低手。不要緊,電影還有幾點有趣的地方,值得好好欣賞。

第一是局中有局,如果嫌棄偷取原稿的設計不夠刁鑽,太過粗糙,失望過後,它告訴你另一真相,該可把之前的不滿稍稍消除,噓聲也吞回一半。更重要在第二項:動機。如果似去年年底美國片「神探白朗:福比利大宅謀殺案(Knives Out)」,所有犯罪原來只不過建基於一時貪念,為了錢,是很現實,也很乏味。不是要求每一次也似「金田一」,兇手與受害者原來在幾十年前有過旁人無法得知的深仇大恨,才動殺機,但有個有意思的犯案理由,畢竟比較有韻味。

像「叛譯同謀」,表面上集齊各國代表,順理成章可以探討一下不同民族性;說得更多的,是譯者與作者的利益關係,也是作者與出版社的利益關係,再推遠一點,更是文學或藝術與生意的利益關係。

這個題目,我在中學時跟風看「挪威的森林」時想得最多:我們為那些有型有款的句式深深著迷,究竟是因為村上春樹寫得好?還是賴明珠譯得夠破格夠爽快夠傳神?你把村上春樹的日文用傳統中文模樣譯出來,村上春樹在香港在台灣還是今日的村上春樹嗎?

但功勞永遠在作者不在譯者,不談名聲,談實際利益,也差天共地。作者會把花紅分一點給譯者嗎?九成九不會,這根本構成懸疑片應有的衝突。

對於「叛譯同謀」,有很多地方,我也喜歡。除了兩點:一,中文片名害我事先估到了一大半;二,到最後的善惡之分,始終離不開傳統價值觀大是大非的俗套,而我覺得被無必要。一個人對其他人不表尊重,很可能已足夠形成不能解釋的仇恨,千方百計狠狠報復更是人性。這是當日朴贊郁「原罪犯」最破格也最震撼的地方。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方俊傑,利物浦球迷,前「壹週刊」生活組編輯。主打電影介紹、人物專訪、體育專欄、電視表。著有小說「失戀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