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禁止野生動物買賣,將有下一場疫症

A+A-
出現非典型肺炎疫情之後,2004 年 1 月,當局充公了廣東省野生動物市場的果子狸。 圖片來源:AFP/AFP via Getty Images

人類總是犯同樣錯誤。由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像非典型肺炎(SARS)由食用果子狸而起;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的出現始於中東駱駝,是次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則懷疑源頭來自武漢出售野生動物的街市。據「紐約時報」報道,從過往致命經驗,環保人士學到的公共衛生教訓是:若要預防來自動物的流行病,就必須停止全球野生動物貿易。

疫情爆發後,北京中央政府頒佈全國臨時禁令,禁止所有野生動物貿易,包括市場、餐館及網上平台上的運輸和銷售。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提出草案,指出要「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執行董事 Christian Walzer 說:「現在已出現人傳人,這一禁令根本無法為疫情帶來甚麼成果。」而且政府的禁令只會維持到全國疫情完結為止,Walzer 認為該禁令必須永久生效,以降低未來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es)再出現的風險。

回溯 2003 年非典型肺炎期間,中國實施過更嚴格的野生動物禁令,許多環保人士及醫學專家都希望那會永久實行,但在危機結束後,貿易量再次回升。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生態學家 Alonso Aguirre 說:「一旦疾病傳染給人類,所有回應、反應及重點都放在人類健康上…… 我們從來沒有回顧這些事情發生的原因。」

去年 10 月一項發表在期刊「科學(Science)」的研究估計,野生動物貿易包括 5,600 物種,幾乎是世界已知脊椎動物的 20%。當中一些物種貿易更是不受管制,例如囓齒動物、蝙蝠,蛇及青蛙等,多會在東南亞、中國街市上作活體販賣,對人類健康風險尤大。

活禽市場是製造新病毒的理想實驗室。受壓抑的動物體內會製造更多病毒,令其他動物更容易受感染;而市場內通常籠子疊籠子,更易散播病菌,生態學家兼獸醫 Andres Gomez 解釋:「有小鳥在烏龜上撒糞,而烏龜再在果子狸上撒糞。要製造一種新病毒,即使你刻意去做,也不及這種情況醞釀出來的那麼好。」牛津布魯克斯大學(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野生動物交易研究員 Vincent Nijman 補充指,活禽市場的基本衛生同樣欠佳:「同一塊砧板切每一塊肉,所有物種都使用同一把刀,也沒有人洗手。」

中國批准 54 種野生動物進行商業繁殖和銷售,其中包括美洲紅狐、澳洲斑胸草雀及非洲鴕鳥。武漢市場出售動物同樣多樣,當地一間肉店出售活的孔雀、老鼠、狐狸、鱷魚、小狼、烏龜、蛇、野豬等。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亞洲區主任 Grace Ge Gabriel 說:「那間店的廣告牌上,列出了來自 70 多個物種的腳、血、腸和其他身體部位,太驚人了。」

科學家認為,如不全面而永久地禁止野生動植物貿易,下一個病毒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中國的問題在於從來都視野生動物為可使用的自然資源,從經濟而非生態的角度看待自然。不過,Gomez 直指:「作為一個社會,我們必須決定是否願意承受這樣的風險,下一個危機可能會殺死大多數染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