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立:日文「大丈夫」的世代差異

A+A-
在日本,當店員問是否需要膠袋時,年輕一代大多會以「大丈夫」一語作回應。 圖片來源:MARTIN BUREAU/AFP via Getty Images

「大丈夫」可能是除了「SAYONARA」之外最為人熟悉的日本詞語,除了因為三個字都可以寫成漢字,可能也因為其日文意思與中文意思完全不同,因而變得有趣。

然而在日本,「大丈夫」這詞語可謂世代差異的縮影:30 歲以下與更年長的世代對這個短語的理解截然不同。譬如說在便利店買東西時,店員會問顧客是否需要膠袋,年輕一代(包括筆者)通常會回答「大丈夫」作婉拒。不過在這個語境中,「大丈夫」可以同時表達「需要」與「不需要」兩種可能性。意思是:「大丈夫」意思可以是「構いません」(沒有所謂),用以表達許可;也可以是對別人關心的婉拒,意思近似「心配しなくても大丈夫」(毋須擔心了,有心)。換而言之,視乎語氣,意思可以南轅北轍。

對於年長一輩而言,「大丈夫」並沒有上述兩種意思。根據三省堂「大辭林」的定義:「大丈夫」最常用作表示例如病癒後,或危機平復後一切很好的狀態,同時以此暗示「毋須擔心」。筆者在日本語學校上課時,50 多歲的日本語老師曾特別提到「大丈夫」如何被誤用,也提到另外一個相關的疑問:「為何年輕人會覺得『結構です』(已經足夠,不用了)是種冰冷的表達?」

這似乎又回到筆者常提到的「空氣」這話題。集體主義盛行的日本社會中,懂得在別人提出自己要求之前就預先考慮到,並加以照料是種美德,也就是日文中的「気遣い」。這裡的「気遣い」與「遣詞造句」的「遣」相似,有「運用」與「調動」等意思。「東洋經濟」曾經以「唱卡拉 OK」為場景,調查年輕人是怎樣「気遣い」。筆者原田曜平發覺,受訪的大學二年級學生在唱 K 時,通常最高點播數的,都是年代較久遠的,一定可以帶動氣氛的舊歌 —— 最早竟然可以追溯到他們出世前的「リンダリンダ」(1987 年)。當問他們為甚麼會選這些歌的時候,他們回答道:「現在的音樂種類愈來愈多。大家共同認識的新曲非常少,因此選擇較舊的歌。」除此之外,其他「気遣い」的方法還包括:輪流唱不做「咪霸」,提早轉下一首歌讓更多人可以唱,不用日本卡拉 OK 獨有的評分功能以免尷尬。

「大丈夫」在年輕人必須要懂得「閱讀空氣」的文化中存活了下來,正正因為它曖昧的含義,可以維持無需要說「不」的人情關係,原本更明確能夠表達不需要的「結構です」卻變成了冰冷的話語,漸漸成為劃分世代的遣詞用字。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想日落先起床,故名夕立。粗通日文,超譯日本的社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