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說謝恩容易,說感謝太難

A+A-
韃靼使節向乾隆皇帝獻上駿馬,並下跪謝恩。 圖片來源:Universal History Archive/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武漢肺炎肆虐,中國當然不會道歉,還表示全世界欠中國一聲感謝,因為中國自我犧牲,為全人類擋了很長一段災。

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對於道歉和感謝的要求,是有其獨特觀點的。

前文説過,道歉對於中國人而言太沉重,等同示弱、認輸、下跪,反過來,說「感謝」也不簡單。

其實,「感謝」完全是個外來詞,英文的 Thank you 或者 Thanks,是一個非常隨意的表達,在現代文明社會,簡直就是社交場合的萬精油,即使對方沒有做過任何值得你稱謝的事,說出來也沒有甚麼大不了。

因為這聲「謝謝」,只是社交禮儀而已,背後則是基於對個人的尊重。

即使在過去地位不平等的時代,貴族僱主向僕人說聲謝謝,是常有的事。有關禮儀普及到今日則常見於服務業,全世界的顧客都十分習慣向服務生說謝謝,而頤指氣使、高高在上的態度,被普遍視為沒禮貌、沒修養、不文明。

但是出於禮儀而表達感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沒有的,所謂的「主子」絕沒有可能向僕人稱謝,譬如「紅樓夢」寫晴雯病重,掙扎起來幫寶玉連夜補衣服,筋疲力盡,寶玉自然感激,更是心疼萬分,可他說甚麼呢?他急忙叫人煎藥,捶胸頓足哀嘆:「倘或有個好歹,都是我的罪孽!」

這一段描寫很值得細思:晴雯一片摯誠,幾乎把自己的小命也賠進去,寶玉也是個領情的人,但是這份情意太重,如果他心愛的丫鬟因此丟命,他便造下大孽。問題是,這個丫鬟卻認為,只為給主子補衣服也值得拼命。

從旁可以印證中國文化的奇特之處:太重視恩情,而輕視謝意。一個社會的人際關係,如果動輒就有恩情,證明人與人的地位,所得的資源,付出和回報,都極端不對稱。

中文動輒提到「知恩圖報」,「知遇之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大恩不言謝」,「來世做牛做馬,報你大恩大德」—— 這都很難翻譯成英文,理由有機會再講。

說這種話的時候,通常還伴隨下跪之舉,為甚麼呢?因為在這個地位極端不平等的社會裡,所謂的上下階層,其實是主奴關係,擁有權力或者資源,地位高的一方,只要稍稍寬容,給予另一方一丁點幫助:給一碗飯,給一件冬衣,或者給一個「效犬馬之勞」的機會,都可能是活命之恩。

中國人特別重恩,因為個人命運如草芥,完全無法自主,即使在家中豢養奴僕的士大夫,也要常常跪在皇帝面前「謝主隆恩」,只因為皇帝對他「留用不殺」,就已經恩比天高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無所謂尊重,因為沒有個人可言。除了主宰生殺的統治者之外,其他所有人的付出都是「老奉」的:農民辛苦耕種或者畜牧,城市工人提供的各種服務,商人搜集和運送不同貨物,提供的選擇,在達官貴人或者正在考試的讀書人準官員看來,都是「下等人」應該做的事情。

在這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裡,只有竭盡全力向權力靠攏,才是生存之道,其他所有的人,只要被排除在權力之外,都是「賤民」,他們的付出,有甚麼值得稱謝呢?只要「賞他一碗飯吃」,人家便磕頭也來不及了。

感謝是文明社會平常之事,因為對個人有基本的尊重,沒必要動輒欠下「恩情」,任何人都能得到法律對於其生命財產的基本保障,沒有人需要「肝腦塗地」 搏命付出,也就不會有人只因為賞他一碗飯,就成了他的「救命恩人」。

同樣道理,可不可以不要那麼高尚,不要動不動就玩命,犧牲自我,搞得全世界「欠下天大的恩情」?大家平等相待,禮尚往來,說聲謝謝或者對不起,有甚麼大不了呢?幼兒園也有教啊。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