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穩著疫情的關鍵:本來過剩的醫院

A+A-
不少病人因為懼怕感染武肺而拒絕求醫,疫情下的德國加護病房反而顯得比平常冷清,甚至可以因拉開病人距離而空置儀器。 圖片來源:Photo by Peter Kneffel/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疫症大流行,意大利西班牙英國美國、中國等多個大國都因床位不足而頭痛。反觀德國,確診數字不算特別低,醫療系統卻仍然游刃有餘。不少人把疫情受控歸功於當地龐大的醫療系統,但有經濟學家卻提倡應關掉過剩的醫院,以改善效率、善用資源。面對公共衛生危機,醫院果真愈多愈好?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字,德國每 10 萬人就有 33.9 張深切治療病床,比美國的 30 張還要多,診所亦多達 1,400 間。當地深切治療設施人均比例,較法國充裕 1 倍,跟意大利或西班牙相比,更相差 4 倍。這亦解釋了為何大疫當前,德國醫療系統仍未被推到極限,3 月底,德國醫院更接收部份在意大利染疫的病人,但同時亦有人側疑,危難當前都用不完的資源,在太平日子放著有何用?

根據「德國之聲」的報道,作為德國政府抗疫智囊之一,利奧波第那科學院(Germ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Leopoldina)原來早在 2016 年就指出當地醫療系統過度膨脹,醫院過剩。無獨有偶,疫情爆發前的夏天,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 Stiftung)委託環球環境策略學院(Institute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進行研究,同樣發現德國醫院太多,診所數目亦遠多於所需。報告指出,減少醫療機構的數目,能改善前線人手短缺的問題,提升服務質素;根據研究結果,全國只要 600 家診所就夠了。

這個說法,當時在社交媒體激發不少爭議,疫症當前,反響當然更大。德國醫院聯會(Deutsche Krankenhausgesellschaft)行政總裁 Georg Baum 指出,如果政府當時真聽從顧問意見,那現在能調動的資源自然減少,疫下德國的情況會相對惡劣。雖然營運多間醫院所費不菲,但若把這筆投資看成為整個社會購買的保險,就很值得。他舉例指,3 月時,禾夫斯堡(Wolfsburg)一家小醫院就因大量職員受感染而暫停接收新症,只有急症室及產房維持運作 —— Baum 認為,他們能果斷停收病人截停傳播鏈,只因當地醫療系統足夠龐大,其他醫院行有餘力。

這場疫症是否真的證明,德國醫院並非「過剩」,只是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代表環球環境策略學院的 Martin Albrecht 認為,現在的情況反而證實了研究的主要觀點。報告建議,應關掉設備破落的小醫院,然後專注建立 24 小時營運、提供頂尖服務的大醫院,以側重重症診治。以武肺疫情為例,病人需要的不只是呼吸機;面對複雜的診治過程,有經驗的醫護才是重點。若最好的前線工作者分散在過千家機構,就無法為重症病人提供最佳護理。但若關掉小醫院,情況輕微的病人怎麼辦?報告發現,德國人習慣有事沒事就去醫院:近 4 分 1 個案根本不需要在醫院診治。因此,學院認為,把最好的器材和人才集中在大型醫院,並將病症較輕微的病人分流至一般家庭醫生,方是善用公帑與醫療資源之道。 Albrecht 直言,他不認為任何醫療系統足夠富有,能為防範武漢肺炎這種罕見的危機,而長期供養那麼多醫院。

德國對醫院的投資,或者在是次疫情中值回票價;但面對全球經濟衰退,疫後是否仍有餘錢維持醫院林立的現況?面對這場醫療系統「性價比」辯論,資助研究的貝塔斯曼基金會決定以官腔回應:「疫症是不可預料的因素,若現在就此總結未來醫院結構該如何調整,是過早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