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眼:在日本,你起碼可以拍一部批評政府的電影 ——「福島 50 死士」

A+A-
「福島 50 死士」電影劇照。

平心而論,電影「福島 50 死士」不算十分出色。作為一部災難片,為準確還原 311 福島核災事件,劇組確實做過不少資料考查,搭建了裡裡外外多個場景,將福島事件的時間線和應對過程全面公開,目標相當明確。但較為失色的是,所有場景其實都太假(我甚至想過劇組是否顧慮太逼真會勾起觀眾的歷史傷痕,所以情願拍得假一些,場景粗糙簡陋一些,旨在案件重演)。總而言之,與荷里活級別的災難片相比,電影拍得太乾淨,缺乏臨場感,亦由於肩負著準確還原福島核災時間線的紀實需要,故事確實少了戲劇性的張力。感覺似是電視台的兩小時大部頭劇集,多過一部劇情電影,而其實,以核災為題材的作品,珠玉在前,實在難以超越去年 HBO 推出的「切爾諾貝爾:傷心的兒童」。

電影劇組努力還原 311 歷史真相,也做過不少資料考查,搭建了多個場景,將福島事件的時間線和應對過程全面公開;圖為劇照。

但電影至少用力地嘗試還原歷史真相,我覺得單是這一點就已經彌足珍貴。近年日本確實拍過不少後 311 傷痕作品,然而,普遍都是從受難者、倖存者的情感流離為出發點。「福島 50 死士」卻是第一部開宗明義,以影視製作重構 311 歷史慘劇的作品。電影主題及論調與「切爾諾貝爾:傷心的兒童」大抵相若,或也說明了人類總是犯下相同的錯誤,讓慘劇一再重演。電影之中,藉著所長吉田昌郎(渡邊謙飾)說了出口的教訓,是日本人太過自信,嚴重低估天災破壞力,讓福島核電廠在海嘯滅頂的潛在威脅下運轉了 40 年。而沒有說出口,但相信讓觀眾心領神會的禍因,正是昏庸自大的東電管理層和日本政府內閣(包括時任首相菅直人),一群置身事外、推卸責任,只顧做騷保住威信,實則無謀失措頻頻錯估形勢的領導者,跟當年切爾諾貝爾核災的蘇聯高官一樣,權力凌駕於經驗,反而一再連累前線救災工作。不過,相比看得咬牙切齒的「切爾諾貝爾:傷心的兒童」,「福島 50 死士」不算罵得太盡(畢竟前者是美國斥資開拍的劇集)。批評得更為痛心疾首的作品,其實是 2016 年庵野秀明指桑罵槐,打擦邊球處處影射福島核災的「真.哥斯拉」。

完場之前,觀眾如我才發現「福島 50 死士」本身亦是另一場悲劇。電影本身預定今年初上映,片商大膽開拍此敏感題材,除了有意為 311 事件還原真相,其實另有政治任務。正如片末提到,日本政府有意趁著東京奧運,重振過去幾年一直處於割離邊緣的東北地區,期望清洗國民的土地傷痕,核災過後,福島並非焦土,仍有重建、再發展的希望。電影原定於東京奧運前上映,正是如此用意。但誰會想到武漢肺炎重創日本,電影延期上映,奧運亦押後舉行,災後重生的美好憧憬,最終墮入另一場世紀災難,功虧一簣。世道艱難,捲土重來並不容易,也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如意。

電影中,渡邊謙飾演的所長說出日本人太過自信,嚴重低估天災破壞力,才會釀成是次慘劇,但戲中仍暗諷東電管理層和日本政府內閣自事件發生後,一直置身事外及推卸責任;圖為劇照。

儘管故事旨在還原歷史事件,並不太著意營造高潮,但最後一幕,還是帶著淡淡的哀傷。吉田昌郎因病去世,當年生死與共一同留守核電廠的手足伊崎利夫(佐藤浩市飾)帶著其遺骸重返災區。櫻花樹挾道盛開,歷劫歸來,還是明媚春天,有些戰友已經等不到,留下來的人,總會為你見證。看到這一幕,鼻子著實一酸,「國安法」已經通過了,櫻花未開,卻已樹倒猢猻散。不說太多,明就會明。

311 事件距今 9 年,如此高調開拍「福島 50 死士」,電影好不好看實屬其次,雖然凝聚民心的政治任務一腳踏空,但它至少實踐著一個國家的言論自由,證明了日本政府有著承受世代批判的氣量 —— 或有意經營一個他們受得起大家翻舊賬為歷史問責的開明形象。在日本,你起碼可以拍一部批評政府的電影,能夠理直氣壯講出真話。無論是電影內外,你不一定要歌功頌德,卻可以據理力爭,批評政府高官庸碌自私,冒死捍衛你的出生地。但今日香港,國家政權就像廉價玻璃一樣脆弱易碎,一張貼紙,一首歌,一兩個年輕人,都好像足以造成核爆,這個如此危險和荒謬惡劣的城市,要犧牲多少死士才能守住?生於憂患,死得其所,我仍期許好人一世平安。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專欄作家、文藝雜誌主編。旅居台北多年,曾獲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冠軍、青年文學獎等。已出版長篇小說包括「廢氣團」、「沼氣團」、「小霸王」、「赤神傳」及短篇集「紙烏鴉」、「獅人鳳」。

http://www.facebook.com/a38red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