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皓昕:顫.役.前 —— 談不上種族歧視

A+A-
「顫.役.前」電影劇照。

控訴反人類歷史的電影需要小心操作,不然會容易變成打著紅旗反紅旗。最極端例子也許是牟敦芾導演的邪典名作「打蛇」,說是探討 70 年代被人蛇集團勒索的逃港血淚史,實際卻是無所不用其極地販賣著變態色情。

(下文有劇透。)

「顫.役.前」的出發點也許沒有這般壞心腸,作為一部講黑人奴役史的驚悚片,它的血腥尚算克制,然而透過講述 Janelle Monáe 飾演的黑人女教授時常夢見一段來自黑奴時期記憶的故事,背後卻在暗渡陳倉著一個宛如「鬼眼」導演沙也馬蘭(M. Night Shyamalan)般的「反轉」點子。出來會讓觀眾疑問,主創是否真的想探討黑奴問題?還只是想透過一個政治正確的切入點,來玩一個小聰明的敘述性詭計。

電影的三段結構就是為著欺騙觀眾而設:首 40 分鐘講黑奴時期的慘況,中段突然跳至現代,講黑人女教授被夢魘纏繞,最後才揭示原來電影從頭到尾都發生在同一時空,一開始的黑奴正是之後的女教授,她其實是被仇家抓去了一個偽裝成古代的私人主題公園裡採棉花……

觀眾們調節好心態去看一部殘酷歷史控訴片,電影中段卻突然告訴觀眾,其實那些都是掩眼法,反而讓觀影經驗變得混亂,有點無所適從;圖為劇照。

先不論這種在「森魔」或「西部世界」已經見過的設計,時至今天是否依然神奇,這個翻轉邏輯就不禁讓人驚訝整個故事的單薄,甚至可以說是幼稚。首 40 分鐘刻意放緩的氣氛和節奏,原來單純是為了營造歷史感來誤導觀眾;莊園裡的施暴和性侵,就是為了鋪陳觀眾對白人的合理仇恨,為第三幕女教授的反撲和革命作情感準備。為了一個核心詭計而把大部分精神都花去伏筆(例如女主反復在說的飛機、或每個章節開始的電話震機),放在一部解謎懸疑片可能成立,然而「顫.役.前」的開題,甚至是放在戲院外的宣傳物,也都是在認真討論著黑奴歷史的寫實數字,以至在入場不久那一鏡落的長鏡頭和配樂,都讓人已經調節好心態去看一部殘酷歷史控訴片,來到中段卻突然告訴觀眾,其實那些都是掩眼法,這反而讓觀影經驗變得混亂,有點無所適從。

有點像我們已經山長水遠來到一個農場想買有機雞蛋,可當我們咬下去的時候,你才說我中計了,這其實是創意分子料理,流出來的不是蛋黃而是蟹膏。不錯你成功騙了我們,可是期待與現實的情緒落差有點太大,重點是並沒有很有趣。

當然也可以辯解說故事正正說明了即使來到 2020 年的美國,白人至上的種族霸權依然存在,跟一百年前的奴隸制度不遑多讓。可如果這真是電影想表達的訊息,它在情節上的諸多不合理,又把這個主題失焦了。例如為甚麼只得女主角一人能成功逃走,特別是莊園其實只是被樹林包圍,也沒有電網或地雷陣,而其他數以十計的黑人只能坐以待斃,或跑不出門口已經被擒?這是否在暗示因為女主是一個比較成功和有自主意識的黑人學者,還會瑜伽所以走路沒聲,而其他一大群沒名沒姓、甚至沒有對白的黑人夥伴們,卻只能被動地繼續採棉花,接受殘酷的命運?

莊園其實只是被樹林包圍,也沒有電網或地雷陣,為甚麼數以十計的黑人只能坐以待斃,或跑不出門口已經被擒?圖為劇照。

所以主創人到底是站在哪一邊的?難道在他們眼中,現實世界的黑人是因為電影中所描寫般的愚蠢和懦弱,才招至種種的壓迫和不公?特別是故事裡女主舉辦新書發佈會,在舞台上宣揚著黑人自強,電視直播上跟白人政客唇槍舌劍,講的東西卻是「阿媽是女人」式的口號,應該是要讓被害者感到鼓舞的訊息,看在觀眾眼裡卻顯得廉價和空洞,也反而對主角的價值觀產生質疑。看幕後訪談發現導演是一雙黑人和白人的同性伴侶,他倆的價值觀不可能是站在反對一方,所以只可能解釋,作為一部電影,它的計算失衡了。

缺失了些甚麼?大概是幽默感。此片監製 Sean McKittrick 的前作「訪.嚇」同樣是融合驚悚、奇幻、社會批判的黑人故事,因為加上了導演的幽默角度,讓觀眾坐在戲院裡就知道這是一部反諷電影,不會執著考究,如果真能帶走任何意義和教訓,也是在過山車般的官能刺激外的一種點綴和昇華,反而顯得驚喜連連。相反是,「顫.役.前」因為要滿足它的核心詭計,聲東撃西地包上了一層嚴肅的花紙,讓觀眾誤會這是一個「認真 mode」的種族故事。然而,觀眾一認真了,缺乏實際文化內涵的故事就輸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江皓昕,編劇,白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