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讀中文、寫作文時,老師都很鼓勵大家引經據典,特別是成語。只要引用,就會容易得到高分。就算平時說話,我們也喜歡以此增加自己的說服力。
比方說,你被你父親打到失明,一定會有人「和稀泥」,跑出來叫你「原諒你老豆啦」,正常人應該不會原諒,所以為了令你精神異常,他們就會講「所謂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原諒你老豆啦」。在我們的社會中,大家都喜歡亂引格言來增強說服力,而又真的有效。
因為我們有一個迷信格言的詭異社會,只要是聽過的格言,一堆人都會視之為金科玉律,完全跳過大腦,當成真理一樣指控他人,好像古人講甚麼都是對的。
一有父母對子女差,就立即有人跳出來講「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一講到商人能否幫助國家,便會有人說「商人無祖國」;有人傳謠言,總有人鬼叫「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以上三個成語都被曲解多年,但因為一大堆人將同一句話傳來傳去,所以變成了「真理」,即是歪理。它們本來就不是這個意思,例如甚麼「商人無祖國」是由「工人無祖國」硬改過來的,全都是異形。
大家之所以會這樣用,並繼續傳下去,是因為聽過就信,貪求方便,不先查一下出處與語源。亦因為把這些話語視為道理,引申下去的推論自然都是歪的,事實上,不少成語的慣常用法,都是與語源相反的。
不是不能約定俗成,舊詞新解,問題是我們社會有把「偉人/聖人/古人」講的東西、留下的格言,當成權威或真理的惡習。如果我們繼續無腦地使用的話,文章的內容就很容易被擾亂和歪曲,感染歪理傳染病。你覺得推動「父母做的事情就一定是對」沒有問題嗎?很有問題,這會破壞整個社會的倫理,而誰有份用,誰就有份破壞。
這樣的話,要不不要用,要用的話,就該先找一下每個成語的出處,理解一下其本來的意思,確定意思對了才用。幾十年前的文人用錯是無可厚非,因為要找出處也真的不容易,附近的圖書館就算有「四庫全書」,也不會知道從何入手,但現在我們有 Google 呀?打一下關鍵字就能找到了,上帝賜你科技都不好好使用,會下地獄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