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韓國美妝業的寒冬

A+A-
自韓國實施出入境限制後,首爾遊客區人流大減,商店街出現大量空置舖位。 圖片來源:路透社

自從武漢肺炎肆虐,全人類均要戴上口罩,加上保持社交距離及遙距工作等防疫措施,令化妝的重要性大幅減少。年初起實施的出入境限制,更令巨額消費的中國遊客及以代購維生的「水貨客」同時消失無蹤。曾經點石成金、打入國際市場的韓國美妝產業,便因雙重打擊而步入寒冬,明顯風光不再

根據韓國三井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Samjong KPMG)9 月的一份報告,在 2010 至 2014 年期間,外國企業至少花費 2.15 億美元收購韓國美妝品牌。往後 5 年,南韓成為全球第 4 大美容產品出口國,交易額激增至 50 億美元,當中還未包括非公開交易。這些跨國收購行動,不僅反映南韓美妝事業發展蓬勃、前景明朗,更為不少南韓商人帶來可觀的意外收入。

譬如去年底,Estee Lauder 首次收購亞洲美容品牌,花 11 億美元買下擁有 Dr. Jart+ 等品牌的 Have & Be,令創辦人 ChinWook Lee 成為億萬富翁。高盛則購入以面膜聞名的 GP Club 少數股權,讓創辦人 Kim Jung-woong 成為韓國最富有人士之一。而聯合利華公眾有限公司(Unilever plc)、歐萊雅集團(L’Oreal SA)及其他跨國公司,亦有購入韓國美妝品公司的股份。

但韓國美妝的流行,以及上述交易狂潮所創造的財富,全因疫症化為烏有。全球市場研究諮詢公司英敏特(Mintel)估計,作為南韓美妝出口第三大市場的美國,今年零售額將下降 7% 以上。同時,中國消費者現時能接觸更多外國品牌,並對國貨愈添興趣。Ebest Investment & Securities 駐首爾分析師 Lina Oh 直言:「仍以為只要是標榜韓國製造的化妝品,便能贏得中國消費者的歡心,實在天真。」

坐擁 Innisfree、LANEIGE 和雪花秀等知名品牌的愛茉莉太平洋集團(Amorepacific Group),股價較 1 月中的高位下跌逾 4 成。根據集團提交的文件,其今年首 9 個月的綜合收入較去年同期下降 23%,跌至 3.7 萬億韓圜。集團更於上月首次宣佈自願退休計劃,對象為年資逾 15 年的員工。董事長徐慶培在南韓富豪榜的排名,亦由 3 年前的亞軍跌至僅僅躋身前十,資產更從 2017 年的 80 億美元,「縮水」到現在的 36 億美元。

不過,疫情亦加速美妝業轉向網絡發展。愛茉莉太平洋的線上收入出現實質性增長,令它將此放於優先位置。元大證券(韓國)表示,該集團計劃減少 Innisfree 在中國的實體店數量,並預計明年的網購銷售將佔其中國業務的一半。而在韓國本土市場,亦預計網購收入從佔整體收入的 2 成增至 3 成。作為業界龍頭、上半年銷售額下降 12% 的歐萊雅,今年亦推出了 300 項網上服務,包括美妝教室直播。

Cape Investment & Securities Co. 分析師金惠美(김혜미,音譯)認為:「武肺爆發前,人們對化妝品的花費已見減少,疫情更令其必要性大減,只有護膚或針對特定面部問題等必備產品的銷情表現正常。」目前,南韓已經湧現新一批億萬富翁,包括研發武肺抗體療法的製藥公司 Celltrion 創辦人徐廷珍(서정진)。他的身家於今年幾乎翻了 3 倍,達到 146 億美元,因而成為韓國第二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