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戰下,日本商業間諜成新威脅

A+A-
圖片來源:Takashi Aoyama/Getty Images

由於中國政府推行「中國製造二○二五」高科技產業振興政策,在人工智能(AI)、半導體、生物科技等尖端科技領域上,與美國進行激烈的「高科技霸權」角力。其中官方與民間致力於一同貪婪汲取日、美、歐等外國企業技術,而且手段並不僅限企業併購或技術合作等正當方式。

技術外流到海外,比在日本國內外洩更加嚴重。因為尖端技術持續外流到海外,恐怕會相對降低日本的國際競爭力。為此日本政府在 2015 年修正「不正當競爭防止法」,若非法竊取商業機密是為了外流到海外,將受到更重的處罰。

即使如此,企業依然接二連三受害。近年,京都電子零件製造商日寫(Nissha)、富士精工(Fuji Seiko)、大寶精密工具(OSG)等公司,包括離職、現任員工接連被捕,這些事件引發技術資訊外流至中國企業的疑慮。

從日本企業帶走設計圖和顧客名單等商業機密。其中又以外洩到中國的頻率最高,在近年急速竄升。特別是尖端技術相關的機密外洩。根據日本警察廳統計,以非法手段竊取商業機密,嫌疑犯因「侵害商業機密」,必須強制到案說明的案件數正急速增加。包含中國相關事件在內,2019 年的案件就攀升到 21 件,比 6 年前增長 3 倍。

將製程的技術竅門交給中國企業的話,對方因不花開發成本,能更便宜地製造和販賣同等產品。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調查,有受害的日本企業估計損失超過一年的收入,金額超過 10 億日元。

不少日本公司開始委託外部專家,進行「數碼鑑識」。所謂的數碼鑑識,就像在犯案現場採取指紋、血跡一樣,從相關人士的電腦、智能手機、伺服器等資訊技術機器中調出數據,分析以取得真相。

其中,數碼風險管理公司 Eltes(エルテス)便協助一般公司監控內部舞弊,像是從員工電郵中探知離職徵兆,或分析商業機密所在辦公室的進出紀錄,來推斷資訊外洩的風險。一般來說,製造業被竊取的多是技術資訊、房地產業則是顧客名單。

目前,即使商業機密外洩,有半數企業甚至並無自覺。IPA 調查指,雖然有 73% 企業表示「過去五年商業機密沒有外洩」,但事實上全體 44% 企業根本「沒有實施」偵測資訊外洩的措施,還有 6%「不清楚有否實施措施」。

隨著對網絡的依賴不斷上升,企業都提高警戒防範外部的網絡攻擊。調查公司 IDC 日本表示,在投資網絡攻擊對策上,有 38% 的企業 2020 年跟去年相比「金額增加」,遠高於 9% 的「金額降低」。

實際上過去 5 年內,IPA 調查中商業機密外洩的企業,「因網絡攻擊而導致外洩」的比率只有 5%。相對而言,因內部犯案導致商業機密外洩的狀況壓倒性的多。從「前員工」跟「現任員工」等,由內部相關人士盜出商業機密的比率,在複選下相加高達 42%。

對日本政府來說,商業間諜案已經提升到足以動搖國力的狀態。為了制止商業間諜的行為,需要告發和處罰。同時企業也須重新審視資訊管理方法,必須用上刑事訴訟等嚴厲手段來對付非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