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杜林普時代:阿富汗和平進展的前景

A+A-
一名駐守坎大哈基地的美軍。 圖片來源:Andrew Renneisen/Getty Images

到 2 月 20 日,杜林普就正式離任一個月。這一個月內,世界局勢已產生了很大變化。杜林普離任後,留下很多政治遺產,美國和塔利班的「全面和平協議」(Agreement for Bringing Peace to Afghanistan)是其中一個最常被提及的,號稱結束長達 18 年的阿富汗戰爭,但又有人批評此舉令當地政局更混亂。2 月底將會是協議簽訂一週年,有媒體就檢討後杜林普時代的阿富汗和平進程。

根據「全面和平協議」,塔利班承諾不會允許任何組織,把阿富汗變成威脅美國及其盟友安全的恐怖主義活動基地,而美國就要在 14 個月內從阿富汗撤出全部部隊。在協議簽訂之時,美國大約有 1.2 萬阿富汗駐軍;而杜林普在總統任期最後日子,甚至是選舉日後,加快了撤軍步伐,到現時美國只留下大約 2,500 名駐軍在當地。今年 5 月是撤軍期限,拜登上任後已不斷與國土安全專家會面,商討對策。

分析員形容,拜登正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中東研究所總監 Marvin Weinbaum 教授表示,除了沒有襲擊當地美軍之外,塔利班基本上已破壞了所有承諾,阿富汗至今依然戰火不斷。他認為美軍全面撤出的話,等同塔利班宣佈勝利,可能會令恐怖組織再次崛起。NBC 新聞就披露塔利班違反承諾,依然與阿爾蓋達組織保持緊密聯繫。然而若美國拒絕撤軍,塔利班很可能直接向駐軍作血腥報復。再次談判也並不可行,因為塔利班認為協議已沒有其他討論空間。

近月,NBC 新聞報道指,拜登可能會採取更強硬的態度,例如以塔利班毀約為由,延緩撤軍。美國國防部發言人 John Kirby 表示,塔利班未有按照協議,與親美的喀布爾政府進行新一輪和談磋商。國務卿布林肯也提及,美國及其盟友於過去 20 年,為改善阿富汗的人權、公民權利和女性地位奮鬥,任何和平協議都要保證成果得以續存。前駐阿美軍司令 John Allen 亦認為,歐洲盟友對延遲撤軍持開放態度,美國政府大可表明塔利班違約在先。

駐阿富汗自由身記者 Franz Marty 在「外交家」雜誌撰文,提醒讀者阿富汗和平進展不能只靠「全面和平協議」,國際社會要促使塔利班與阿富汗政府進行談判。現時,塔利班與政府軍在全國多處交火,前者與當地政府原訂在去年 3 月 10 日開始談判,但就一直拖延到 9 月 12 日才正式在多哈展開,12 月 2 日才就談判規則達成共識,直至今年 1 月還未落實好談判議程。由於雙方意見分歧極大,外界估計到 5 月撤軍期限前,談判也不會有任何進展。

對於拜登政府態度變得強硬,阿富汗總統加尼(Ashraf Ghani)表示歡迎。他之前一直投訴無法參與美國和塔利班的和平協議談判,又形容美國新政府的態度更有系統、更能對焦問題。他認為,國內的暴力情況已再次回到巔峰,故促請拜登政府和北約盟友採取更加強硬的態度,塔利班既然簽下協議,各界就要確保他們嚴格遵守和約。

回到美國國內,2 月 2 日民主共和兩黨共同發表報告,敦促拜登延緩撤軍,在後杜林普年代,兩黨看來已經達成共識。去年曾有美國軍人向「華爾街日報」投稿,希望政府能履行責任把士兵帶回家鄉,如今,撤軍承諾似乎又要再晚一點才能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