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營管理的未來:敏捷開發?

A+A-

當政府和其他大型機關的行政架構變得複雜,規程愈來愈多,拖長決策鏈,就很容易陷入僵化死板(red tape),令工作效率、服務質素以至成本效益大幅下降。很多學者和管理者正嘗試找尋新方法,保持機構競爭力,而近年學界就有人提倡「敏捷開發」(Agile)。

康斯坦茨大學公共行政教授 Ines Mergel 為首的團隊,去年在權威期刊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發表文章,講解敏捷開發如何成為新型管理模式。敏捷開發一詞,本來只應用於軟件設計,在 90 年代逐漸盛行。到 2001 年,一班工程師發表「敏捷開發宣言」(The Agile Manifesto of 2001),列舉出四大價值:

  1. 個人與互動,重於流程與工具(Individuals and interactions over processes and tools);
  2. 可用的軟體,重於詳盡的文件(Working software over comprehensive documentation);
  3. 與客戶合作,重於合約協商(Customer collaboration over contract negotiation);以及
  4. 回應變化,重於遵循計劃(Responding to change over following a plan)。

敏捷開發的核心假設,是創意並非線性、理性和確定,企業組織、社會文化和客戶需求會持續改變,而且過程之中三者要緊密扣連。

他們還羅列出 12 項原則,例如優先滿足客戶,歡迎時刻改變要求,以維持客戶競爭力。另外還有縮短交付軟件的時間,並持續改良產品;團隊成員之間應面對面溝通,全程並肩一起工作;設計過程強調精簡、敏捷和可持續性。Mergel 團隊形容,敏捷開發模式為工程團隊和客人建立了一個無盡的「反饋循環」(feedback loop),開發人員要同時決定軟件有甚麼功能、如何設計、如何建立,並且要進行測試,用家就在過程之中不斷投入意見。

與敏捷開發相對的,是瀑布式開發(Waterfall Method),開發團隊依從一套清晰定義的程序,先是概念研究,然後項目分析,接著是設計、動工、測試,最後推出產品。這種開發模式,其實貼近很多大機構的管理方式。政府如果要改革公營服務,就要透過公共行政改革,又或者改變政策。這套管理模式愈來愈追趕不上時代步伐,Mergel 團隊舉例指,政府基建工程一般都要拖很長的時間,政府自家推出的軟件也講求長期耐用,但到出台那一天,已變得不合時宜。

去年 6 月,在討論振興俄羅斯旅遊業的視像會議前,統一俄羅斯黨主席梅德韋傑夫正加緊閱讀相關文件。 圖片來源:Yekaterina Shtukina/TASS via Getty Images

公營機構轉用敏捷開發模式,正正首先見於政府軟件設計上,例如美國科技龍頭 IBM 旗下的政府事務研究中心(IBM Center for The Business of Government)就在 2014 年發表報告,批評政府採用瀑布式模型,花費大量時間在項目前期工作,久久未能進入產品開發工序。而敏捷開發模式亦開始影響一些機構的管理,例如近年出現「適應性管理」(adaptive governance),有機構會把更多權力下放到前線員工,令工作更有彈性,更能精準回應客戶所需。

不過以敏捷開發完全取代現行管理模式,還需要漫長的時間和研究。敏捷開發不單只關乎工作流程,更重新定義何為組織領導。這套方式與傳統官僚制度有互不相容的地方,前線職員享有更大自主權的時候,可能會令權責變得模糊,上級經理理論上需要為服務和產品負責,但在研發過程中,他們參與度卻可能不大。另外,還有很多專業規範、法制典章,需要重新編寫,令前線職員能夠適應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