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共浪潮之下,赫爾辛基在冷戰時期構建的地下天堂

A+A-
聖殿廣場教堂(Temppeliaukio Church)是赫爾辛基著名的地標建築,於 1969 年挖空地底岩床所建成。

在冷戰時期,歐洲被一分為二,分別是英美法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以及蘇聯控制的共產主義陣營。北歐五國之一的芬蘭與蘇聯接壤,但仍維持獨立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並致力行中立國路線。可是,與強鄰相連,令芬蘭民眾長期處於恐懼之中,冷戰時,首都赫爾辛基就建造一個巨型的地下天堂,以作求生準備。

早在沙俄時期,芬蘭與俄羅斯的關係已經十分複雜。1808 年,瑞典與沙俄帝國爆發戰爭,翌年瑞典戰敗,把芬蘭割讓出去。芬蘭成為沙俄帝國轄下的一個大公國,俄羅斯人保證原有制度不變之餘,還享有更大自治權,實行「芬人治芬」,官員一律由當地人出任,議會亦享有立法權。可是到 1890 年,亞歷山大三世推行「俄羅斯化」政策,激發當地的民族主義抗爭;1917 年十月革命後,芬蘭自行宣佈獨立。

當時,俄國的新生共產政權正忙於內戰,認為芬蘭獨立對作戰更有利,在當年年底就率先承認芬蘭獨立。可是,芬蘭很快就陷入內戰,政府軍與左翼社會黨交鋒,前者得到德國支持,蘇共則支援後者,結果資本主義的政府軍獲勝,蘇芬兩國簽訂和約。事情並未結束,1939 年二戰初期,蘇聯又一次入侵芬蘭,史稱冬季戰爭,最終蘇聯只能慘勝,死傷數以十萬計,卻只取得約 1 成芬蘭領土。事件迫使芬蘭投靠納粹德國,並參與往後的東線戰事。

二戰軸心國敗亡後,芬蘭作為戰敗國,放棄了很多土地來換取和平和獨立,卻發現自己處於冷戰的最前方,與蘇聯的新領土邊界長達 833 英里。在 60 年代,當赫爾辛基政府不斷挖掘地道,進行電線、引水道等基建工程時,發現地下空間其實足以容納全城 60 萬名民眾,並能提供運動、商業和文化設施。芬蘭國際問題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 Charly Salonius-Pasternak 向 Atlas Obscura 表示,地下設施是為了在戰爭時拯救平民而建,芬蘭政府從未提及俄羅斯,但一切都不言而喻。

阿莫斯瑞克斯美術館(Amos Rex art museum)是當地最新的地標建築。

赫爾辛基地下設施已成為當地文化的重要部分。Salonius-Pasternak 現時是國防政策專家,他在冷戰時期長大,小時候常常流連地道,看看自己可以在不穿厚重外衣的情況下走多遠路。冬天時,赫爾辛基日照時間很短,五顏六色、燈火通明的地道,連接著各個市集和地下鐵路站,方便居民和旅客。赫爾辛基地下規劃師 Eija Kivilaakso 表示,下雨的時候,人們可以駕車駛往地下停車場,然後用升降機到百貨公司。

聖殿廣場教堂(Temppeliaukio Church)是赫爾辛基著名的地標建築,內部設計別樹一格,於 1969 年挖空地底岩床所建成,在疫情前每年可接待 85 萬旅客。最新的地下地標是阿莫斯瑞克斯美術館(Amos Rex art museum),2018 年被英國廣播公司評為最具創意和最令人期待的建築,內部設計充滿未來感,又有獨特透光設計,讓自然光可以進入館內。美術館有 2.3 萬平方呎大的展廳,主要展出現代主義的藝術傑作。

除此之外,赫爾辛基還有地下游泳池、冰球場、賽車場等等,政府會定期維修通風設施,據指還會有兩星期儲備的糧食和食水,還有床鋪等日用品。不過,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不像以往緊張,雖然俄羅斯近年多次警告芬蘭不能加入北約,但 Salonius-Pasternak 指,芬蘭人已很少擔心來自俄羅斯的威脅,想起地下設施,就只會想到地鐵站和文娛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