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ESG 投資來了:三大迷思

A+A-

投資是為未來創造財富。投資者在分析一間公司的價值和前景時,首要固然是考慮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時,投資界亦愈來愈多談及公司在環境、社會和管治(ESG)方面的表現。有些人對 ESG 嗤之以鼻,以為 ESG 只為求掌聲,難以為公司創造價值,甚或要以公司的盈利表現作為代價。事實並非如此。以下是其中三項對 ESG 常見的迷思和誤區。

1. ESG 要以投資回報為代價?

ESG 投資不單不必然要以投資回報為代價;資料顯示,ESG 評分較高的企業,投資回報會比 ESG 評分低的企業出色。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指數(MSCI)統計了由 2013 年至 2020 年的企業投資回報數據,把公司按 ESG 表現分為 3 個級別,「積極回報」表現與等權基準相比,高分組要優勝 1.31%;在投資收益增長方面﹐高分組要優勝 2.89%。這顯示 ESG 投資與投資回報有正面關係。

MSCI 指數 2019 年發表的報告則顯示,在 MSCI 世界指數的成份股中,於 2007 年 1 月至 2017 年 5 月期間﹐ESG 評級最高者的財務業績比其他成份股公司較佳。報告提出,這些公司或能產生更多現金流,並較有效減低公司特有的風險;同時,ESG 評級較高的公司一般比行業內同類公司更具競爭力,能賺取更理想的財務回報,且有更高業務盈利能力和股息分配。ESG 評級較高的公司也較擅長面對風險,較可能避免股價受到風險事件影響。

 

2. 投資者只講 ESG 但不投資?

ESG 評估企業在環境、社會和管治的表現,站在道德高地。有些人或會認為投資者口講無憑,只講 ESG 而不會付諸行動。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取自研究及顧問公司 ETFGI 的數據,全球 ESG 在交易所買賣基金(ETFs)的數目節節上升,2005 年有 39 個,到 2019 年增加到 221 個。至於全球的 ESG ETFs 管理的資產總額於 2015 年為 60 億美元,到 2019 年已躍升 4 倍至 250 億美元。

3. 只有千禧世代才對ESG投資感興趣?

千禧世代對 ESG 更感興趣是真的。美盛集團(Legg Mason)在 2018 年發表的投資者報告中,發現約 7 成的千禧世代(此處指 18 至 36 歲)會投資於納入 ESG 因子的永續基金,遠高於嬰兒潮世代(51 至 70 歲)的 2 成。商學院也敵不過「供求關係」,開設更多有關可持續投資的課程。

然而,觀及一般人口對 ESG 投資的興趣,兩者的分野未有如此極端。據摩根士丹利在 2019 年發表的報告,一般人口在 2015 至 2019 年間,對 ESG 感興趣的比率由 71% 上升至 85%。千禧世代的比率則高達 95%。未來屬於年輕人,同時一般人口之中,也愈來愈多人認同 ESG 投資的重要,察覺其潛在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