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寫我口」大概主宰了大部分人的寫作,特別是在社交媒體發達的時代,寫文章與說話的界線愈來愈含糊,大部分文字都變成了直接抒發自己對事情的感受。但有沒有發覺,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效果往往都不太好,別人常常看不懂或者沒有條理?
因為看不太懂的關係,別人也不知道該給甚麼反應,既沒有辦法支持,也沒有辦法反對,當然也沒有辦法深入討論。給面子就說句「老師早安」,不給面子就直接不看了。
要怎樣改善這情況?雖然現時難以區分寫文章與說話本身,但實際上還是有不同的。說話的時候,通常想到甚麼就說出來或寫出來;但在認真寫文章的時候,你必然會想一下結構。說話與寫文章的主要分別,就在於有沒有刻意的架構。
因為說話是實時的,連聽眾都沒甚麼時間去想,故講求的是氣勢與感覺,只要演說技巧良好,即使是狗屁不通的話,也可以成功引起大家的認同與情緒;就算你不斷重複同一論點,別人也沒那麼容易察覺。
人們在說話時,很少會著重事情的因果關係。因為別人對說話的感覺,多是出於感性,聽眾通常反應不及,沒辦法細想話語有否前後矛盾或不著邊際。
但看文章時,讀者全權掌握閱讀的節奏,並有足夠的時間抓出所有不合理、矛盾之處,或者前言不對後語的地方。所以因果關係在寫文章時是很重要的,如果忽略了這點,就很容易令讀者覺得不知所云。
所以我寫文章時,會先用說話的心情寫完,再用寫文的態度審視一番,盡可能檢視每句話之間的因果關係,使文句環環相扣,一氣呵成。這樣就比較多人看懂文章,也比較容易有反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