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維修權,科技企業能否 ESG 到底?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人生苦短,人生購買的電子產品壽命也苦短。產品損壞後難以維修,變相鼓勵消費者購買新型號產品。英國今年 7 月已落實「維修權」法例,美國政府及歐洲議會亦正推動維修權立法。推廣維修、重用,可以減少浪費資源及減少生產碳排放,站穩環保高地,但就等同向科技企業利潤開刀。對於 ESG(環境、社會及管治),科技巨企口若懸河;面對維修權,這些企業又能否「ESG」到底?

在 2019 年,廢棄電子產品估計產生了 5,360 萬噸垃圾,其中只有 17% 適當回收。這些電子垃圾含有重金屬和各種化合物,包括砷、鉛、汞和鎘,如果處理不當,將威脅社區健康。此外,每件產品從生產到運輸均涉及溫室氣體排放。例如,2017 年一項研究估計,生產一部智能手機會排放 40 至 80 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大約相當於駕駛私家車行走 320 公里。

但是,企業要擴大利潤,自然希望貨如輪轉。各大科企在 ESG 政策上說詞亮麗,但對維修權法案嚴陣以待。包括蘋果、Google、微軟和 Tesla 在內的科技企業花費巨資游說,稱維修權法會暴露行業秘密,洩露敏感資料和技術,並會威脅消費者的資訊安全。

微軟 2020 年發佈設備可持續發展報告,聲言產品以達到最長壽命為目標,並已由設計方面著墨,便利維修,例如 Surface Laptop 3 變得更容易拆解。惟彭博社引述一名州議員透露,微軟視維修權法案為重大威脅,在今年 2 月一次會議中,微軟總裁 Brad Smith 指控維修權法案會損害微軟的知識產權。

蘋果於 2020 年發佈的環境進度報告,新增章節說明產品的耐用性,指有提供可靠和便利的維修服務,包括全球逾 26.5 萬名技術人員作支援。不過,蘋果產品的維修費用往往不菲,若是底板等關鍵零件,維修報價更直迫產品原價。「華爾街日報」記者實測,一部入水損壞的 2017 年 MacBook Pro,蘋果維修費為 999 美元(約 7,800 港元),獨立維修店則只需 325 美元(約 2,500 港元)。維修費高昂,但 2019 年蘋果回應美國眾議院提問時稱,公司的維修服務入不敷支。

由網上商店 musicMagpie、藝術家 Joe Rush 及雕塑家 Alex Wreckage 合作創作的雕塑,用電子垃圾砌出 G7 領導人的頭像,旨在突出地球上日益增長的電子垃圾威脅。 圖片來源:Hugh R Hastings/Getty Images

消費者是精明的,原廠維修貴,不如光顧其他維修店節省費用。問題是電子產品結構愈來愈複雜,獨立維修店如不了解產品構造,便回天乏術。這些獨立維修店或要利用出廠公司內部流出的產品技術圖,才有方法修理個別型號。因此,分享維修資訊是促進維修權的關鍵之一。

今年 6 月,以股東倡議方式推動企業履行環境和社會責任的非牟利倡議組織 As You Sow,提交了一項股東提案,要求微軟分析如何提供工具、零件和維修說明等措施,從中可產生的環境和社會效益。微軟如何回應股東提案還有待觀察,而維修權除了是 ESG 中直接的環境和社會因素,還有可能進一步成為反壟斷把柄,其時微軟的投資者或將要面對更嚴重的商業風險。

今年美國有 27 個州曾提出維修權法案,大半未能闖關。6 月則有一項公平維修法案呈上美國國會,假若通過,將成為美國全國性法律。總統拜登在 7 月簽署的行政命令,指示聯邦貿易委員會推出促進競爭的措施,當中亦包括製造商開放讓消費者或第三方維修其產品。

歐盟方面,歐盟委員會在去年「循環經濟行動計劃」已提出,要在 2021 年於歐盟市場確立「維修權」。同年 11 月,歐洲議會通過動議,呼籲歐盟委員會授予消費者「維修權」,使維修更具吸引力和成本效益,方式包括延長保養限期、保證提供更換零件,促進維修和保養資訊流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