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恐襲 20 週年,不同媒體各自製作不同片集,回顧好,展望也好。我看過好幾套,然後,看了電影「911 算命律師」(Worth)。
像一段歷程。2006 年,事件發生 5 週年,Oliver Stone 終於作為代表,敢去觸碰傷痕,拍出「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re);同年,Paul Greengrass 也完成「聯合 93」(United 93),角度不同,但同樣以紀錄事件發生過程為重。是一種很即時的反應。後來的「追擊拉登行動」(Zero Dark Thirty),或「為副不仁」(Vice),並非以 911 為主題,也難免涉及,開始作出較深入的探討。來到今年,先有「誣罪審判」(The Mauritanian),是反思甚至批判美國政府在 911 後的舉動。再來一齣「911 算命律師」。
取態可以用截然不同來形容。拍 911,題材多到不能想像,有關人物要幾富戲劇性就有幾戲劇性,要拍到感人肺腑或緊張刺激或煽情催淚,任君選擇。「911 算命律師」居然選來看似最唔關事又最沒官能刺激的 Ken Feinberg。一位美國律師,擅長講數,傾賠償金額。世貿大廈大火的時候,他正在乘搭火車,不用逃亡也沒有親人遇害,但他好心地,向美國政府毛遂自薦,跟受害者家屬傾談賠償方案。他不是不難過,也不是冷血,他只是專業,專業就是客觀地設計出一條方程式,將有限資源按照不同情況分佈,務求皆大歡喜。
或者,你會說,平均分配不是最公平嗎?律師說,世界上其實沒有絕對公平,一個有 2 個家庭 5 個子女的受害者,跟一個孤家寡人比較,需要不同,分配不同,才符合效益。天之驕子的未來前景,跟地底泥的未來前程,又有天壤之別,賠償金額也當然要作出調整。聽落去好像很有道理。但如果你是受害人的父母或老公老婆,應該會想將個律師殺死。
電影主要聚焦在律師的心路歷程演變,由一個只顧計數,不肯抽出空閒聆聽一下他人感受的傳統精英,慢慢開始出現同理心,明白到金錢上的補償係好重要,但一份重視一份關懷,來得更具價值。畢竟,死去的,是一個個人類,不是一件件死物。導演拍得相當克制,連一些理所當然會激動人心的場面也輕輕帶過,更不用說可能更富戲劇衝突的元素,例如律師跟政府跟富人集團的角力,簡直是避得就避。這齣電影注定不會太過討大眾歡心。相對於教育電視心靈雞湯,大家還是喜歡看到我指住你個頭狂鬧,你捉實我對手掙扎。對不對?
值得一提是 Michael Keaton。拍完「飛鳥俠」(Birdman)後,機會多返,剛剛看過他在「復仇殺姬」(The Protege),電影安排他做一個比蝙蝠俠更似蝙蝠俠的楚留香式高手,看到人尷尬非常,好彩,立即有另一新作證明實力。人命價值有高低,電影價值也一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