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甲烷:為何是最強溫室氣體?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總統拜登上月於經濟氣候論壇中表示,美國正在與歐盟合作,承諾在 2030 年前將全球甲烷排放量減少近 3 分之 1。拜登未透露還有哪些國家已承諾參與,但就邀請各方一起在格拉斯哥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宣佈共襄盛舉。為何應對氣候危機,首先要對付甲烷?

甲烷是天然氣中的最基本碳氫化合物成分,其大氣濃度只是二氧化碳(CO2)的 226 分之 1,卻是更強的溫室氣體。甲烷的「大氣壽命」約為 12 年,即排放到大氣的甲烷約在 12 年內會分解或結合成其他化合物。雖然甲烷並不會在大氣長存,但如以 20 年計算,同樣重量之下,甲烷的暖化效力比 CO2 要強約 85 倍,如以 100 年計,甲烷仍比 CO2 強約 28 至 34 倍。

8 月發表的 IPCC 報告指出,2014 至 2019 年間,甲烷的大氣濃度比 2007 起增加得更快。直至 2019 年,甲烷的大氣濃度為 1866.3 ppb(10 億分之 1),比 1750 年代的水平高 157.8%。人類活動佔全球甲烷排放逾半,當中 35% 來自化石燃料開採、20% 來自廢物處理、40% 來自農業和畜牧業。

近 10 年甲烷對溫度上升的影響,相當於 CO2 的 3 分之 2。甲烷亦會在地面高度形成臭氧,屬空氣污染物,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有害,同時妨礙農作物生長。劍指甲烷減排顯得理所當然,亦符合整體的社會經濟效益。

據聯合國國際環境署今年 5 月發表的「全球甲烷評估報告」指出,目前可行的措施,可以在 2030 年前,於各主要排放行業每年合共減少約 1.8 億噸甲烷排放,即減少多達 45%。這將在 2045 年之前,避免氣溫變暖近攝氏 0.3 度,有助實現「巴黎協定」限制全球變暖於攝氏 1.5 度內的目標。而減少地面臭氧形成,每年將防止 26 萬人提早死亡和 2,500 萬噸作物損失。

甲烷排放常見於石化燃料開採洩漏。2020 年美國杜林普政府取消前任奧巴馬政府制定的甲烷洩漏規管;今年 4 月民主黨成功覆盤,恢復規管條例。其實部分大型石化公司,如 Exxon、Shell 及 BP 早於杜林普政府時期亦曾促請保留規管條例。這些大型石化公司明白,防止甲烷洩漏的技術成本經已大大降低,而甲烷本身亦是資源,特別是對於新開採項目而言,加入相關措施利多於弊。

而在廢物處理方面,最大的潛力在於改善固體廢物的處理方式。有機垃圾在無氧環境下會分解出甲烷,假如做好廚餘分類回收,避免有機垃圾棄置在堆填區,便能夠減少甲烷排放。此外,處理有機廢物的堆填區亦應設置收集甲烷的裝置,例如香港的打鼓嶺堆填區和將軍澳堆填區設有沼氣收集設施,沼氣經淨化後可轉化成合成天然氣,每年可分別減少 13.5 萬噸及 5.6 萬噸的碳排放。

在畜牧業方面,鑑於通過技術措施解決甲烷排放的潛力有限,改變行為和創新政策對於農業減排尤為重要,包括減少食物浪費、改善牲畜管理和採納素食及少奶飲食。事實上,近年來市場已默默興起人造肉素海鮮作為替代肉。若變法得宜,可在未來幾十年內,每年減少甲烷排放 6,500 至 8,000 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