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又要沉了,這已經是第幾次了?繼 Netflix 上被罵慘的動畫版後,小松左京的經典科幻小說「日本沉沒」又有新改編作品,今次是在 TBS 電視台播出的日劇「日本沉沒:希望之人」。
是次電視劇屬於大幅度的改編,除了少部分角色名字,以及「日本快要因為地殻變動而沉了」這個核心橋段外,劇情基本上是原創的。原創有好的也有壞的,壞的例子有湯淺政明的 Netflix 動畫版,無論劇本抑或作畫質素都完全放飛了自我,筆者努力看完就是為了知道最後可以有多爛。
「日本沉沒:希望之人」算是好的改編,把災難片拍成政治權鬥劇。相比副題的「希望之人」,故事其實是沉船中的權鬥。由千方百計否認日本會沉、「讓有錢人先走」的計劃、再到財政界派系間的矛盾。男主角則如半澤直樹一樣,充滿理想和原則,在體制內失勢又使計再崛起,堅持人命比經濟要緊。
相比一直以來側重災難感、以及尋找出路和解決方法的劇情發展,這部當代詮釋版「日本沉沒」批判的是官僚與既得利益者。對於原著小說,小松左京的創作原意是警醒沉醉在經濟景氣的日本大眾世事無常,和平富足不是必然的,立足之地可以隨時消失。新電視劇卻更接近「真・哥斯拉」,在屬於災難電影的同時,也是一部政治諷刺片。當國土和平民快要沉到海底之際,掌權者最擔心的始終是股價和選票。
就這一點而言,倒是比原著那種萬眾齊心更寫實 —— 不僅國內當權者一早接受日本會沉,擬訂國家撤退政策,連海外諸國都願意接收日本人。說起來,該劇最不寫實的是主角,在政治體制核心之處,竟然有一個我為人人的義士。不過半澤直樹都是差不多,現實會有多少如此神勇的銀行職員?
如果國土的沉沒是一種喪失的象徵,原著的「喪失」是因為天災要懲罰紙醉金迷的 70 年代日本,新電視劇的「喪失」則是僵化的官僚和自私的既得利益者造就的犧牲。天災是無法避免的,但真正的災難卻是人為,把本來可以簡單避免的犧牲擴大,目的是為了換取政治和經濟的成就。正如劇中的副首相起初為了保住股價而不讓民眾知道消息,後來卻為了爭取選票而主持籌備疏散。
在 70 年代拯救日本,「只需要」把國民疏散,但在今天要拯救日本,首先是把老害解決。當權的老害,原來比巨型的天災或者怪獸,對國家構成更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