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於早期以閃電戰橫掃整個歐洲,當中又以裝甲力量最為關鍵:此時納粹德國的戰車以機動性強的中型坦克為主力,再配合戰術運用,在歐洲戰場未逢敵手。但機動性強的代價是需要犧牲戰車的火力與裝甲以減低重量。在戰爭開打後不久,德軍發現他們的中型戰車在對上盟軍的重型坦克後明顯力有不逮。為此,希特拉下令重新開發以火力和裝甲為主的戰車,而 VI 號坦克(虎式)就是最終成品。
虎式坦克的主炮,是原先用作防空用途的 88 毫米炮。據說在 1940 年,隆美爾指揮的納粹第 7 坦克師從比利時開往法國的鄧寇克時,途中遇上了配有重型坦克的盟軍。當時德軍所用的 37 毫米反坦克炮未能有效貫穿重型坦克的裝甲,只好臨時改用口徑更大、威力更強的 88 毫米防空炮,自此發現 88 炮在陸戰上有壓倒性優勢。虎式坦克的構思,就是一支可移動的 88 炮,再在四邊加上重型裝甲保護炮手及駕駛員。
超強的火力加上高精準度,虎式坦克的有效擊殺距離可以遠至超過一公里,在戰場上幾乎無人能敵:同一時期作為美軍主力戰車的雪曼中型坦克,所配備的 75 毫米火炮不但無法打穿虎式的裝甲,在 88 炮面前更是不堪一擊;在東線戰場,以 T-34 中型坦克為主力的蘇聯紅軍亦有同樣煩惱。根據統計,不少虎式坦克在戰場上有超過 100 輛敵軍戰車的擊殺紀錄,迫使盟軍將炮火升級,雙方展開戰車噸位競賽。
和蘇聯交戰的經驗,令德軍了解到斜面裝甲的好處,並應用在噸位更大、裝甲更厚的後繼型虎王坦克(Tiger II)上。斜面裝甲有助將高速飛來的敵軍炮彈彈飛,避免直接貫穿。但虎王投產時,納粹德國已經由盛轉衰,再無多餘經費和資源去支撐虎王的生產線。加上虎式坦克的製造精密,維修成本高昂,去到戰爭後期,很多戰車因為引擎、履帶或波箱問題遭到拋棄。虎式坦克在戰時一共生產了 1,300 多輛,虎王則只有不足 500 輛,而且大多都在戰時被摧毀。
現時世上碩果僅存的一輛可以行走的虎式坦克(Tiger 131),由英國坦克博物館收藏,並在每年的虎式戰車日(Tiger Day)駛出供公眾近距離觀賞;至於同由該館所收藏的虎王原型車,現正外借於荷蘭國家軍事博物館,之後再在 4 月 2 號於瑞典坦克博物館展出,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多加留意。
電影「戰逆豪情」中的虎式坦克
電影「戰逆豪情」中,畢彼特所指揮的雪曼車隊與虎式坦克正面對決,片中拍攝用的虎式坦克,正是由英國坦克博物館所借出的 Tiger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