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機構和資本市場看待 ESG 愈來愈認真,陸續執行「家法」,變相提高一些「壞人」的做事成本,為資本市場向左傾打打氣。
首先是美國證監會(SEC)破天荒為「漂綠」的金融機構定下罰款,紐約梅隆銀行就成為業界第一滴血,被指 ESG 管理資金的方法存在「錯誤陳述和遺漏」,沒有採納 ESG 的質量審查,即是講一套做一套,沒有真正應用到 ESG 策略及在投資時納入 ESG 標準。
不少金融機構夠膽漂綠,主要是沒有法律制衡,全球普遍未有針對 ESG 的條例,但美國就動用 1940 年「投資顧問法」(Investment Advisers Act of 1940)下的兩個部分和「投資公司法」(Investment Company Act)下的多項規則,去處理紐約梅隆銀行的問題,除了要求對方支付 150 萬美元的罰款外,還需同意下達停止令和譴責。
隨後 SEC 就投票通過兩項新措施,針對 ESG 基金提出更多披露要求,第一是加強管理基金名稱,第二是增加對以 ESG 為重點的基金之披露要求,不再允許偽綠金融產品蒙混過關。
促使監管機構認真看待問題的,主要是湧入 ESG 的資金愈來愈多,而金融機構也利用綠色產品收取更高的費用。根據 Morningstar 的數據,專注於可持續性或 ESG 因素的基金資產,第一季度已錄得 2.78 萬億美元,高於兩年前的不到 1 萬億美元 。
而除了監管機構,金融機構自身似乎也變得更嚴謹,近日滙豐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HSBC Asset Management)負責任投資和研究主管 Stuart Kirk 就公開唱反調,向投資者表示不需要擔心氣候變化,並稱決策者誇大相關風險,最後禍從口出,被公司停職。
但有媒體就發現,Stuart Kirk 的演示材料本來已經內部審閱,變相顯示出輕視氣候變化的似乎不是個別員工,而是滙控的企業文化,令滙豐銀行在氣候方面的聲譽再一次受損。
資本市場 ESG 化是全世界共識,也勢將逐步演變為國際地緣政治的角力,由之前提到的 ISSB 委員會席位爭奪戰,到歐盟縮短碳關稅過渡期,有關漂綠的指控,也必定會由企業層面提升至國家層面,令這個世界便得更有趣,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之間也必定會出現更多磨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