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立棠
旅居倫敦的博士生
我在 2021 年 8 月抵達倫敦,這其實比原定計劃遲了整整 1 年。於 2020/21 年學期,我在一間英國大學修讀碩士學位。不過因為疫情關係,大學把所有課程都改為網上學習,因此我在糊裡糊塗的情況下,於香港遙距地完成了一個正規的全職碩士課程,甚至實習也是在網上進行。到 2022 年 7 月,大學舉辦碩士學位的畢業禮,我才終於第一次和同班同學碰面。
這次畢業禮由於已經事隔很久(本來是去年年底舉辦),又是在平日進行,很多人因為工作未能出席,出席的海外生更加少之又少,氣氛有如亞視台慶。典禮後,大家首次面對面地自我介紹,同學們的真人外貌和性格,跟我在網課所認識很不同,而且白人的面孔沒有想像中容易分辨,我也搞不清楚大家的身份。不過由於我是班上唯一一位的東亞學生,大家同時又記得我,這種古怪的狀態令氣氛有點尷尬。
更尷尬地,我們在畢業後的第 2 天,相約了到酒吧喝酒,而且從 4 點喝到 11 點。
那是一間位於羅素廣場(Russell Square)的酒吧,我們本來有大約 15 人表示出席,但最後只有 8 人現身。我所讀的碩士學位比較職業導向,與主流學位不同,學生通常都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我們當中有 6 位是英國本地生,都在大型機構打滾一段了日子,例如英國廣播公司、大英圖書館等。除了我之外,只有另一位南非女士是外地生,但她是白人,母語也是英文,感覺完全融入在裡頭。
作為唯一的東亞人,有一種難以在酒吧搭上嘴的感覺,這不單單是語文水平的問題,而是我在不同氛圍中長大,加上我性格也是比較內向的。
他們都很友善,會主動問我東西,關心香港情況,但感覺還是有一種無形的隔閡。一開始,他們的話題是關於英國「第四台」(Channel 4)的真人騷,而且通常是大約 10 多年前的飲食節目,例如「誰來掌廚」(Come Dine With Me)、「大英烤焗大賽」(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由於在香港不算普及,說實話,我聽得有點一頭霧水,只有悶悶地陪坐。不過真人騷已經比之後的哲學和文學好。
娛樂口味不同,他們後來也講到其他話題,例如提及旅行,他們大部分人都沒有到過東亞,有人最近到了百慕達、特拉維夫、馬略卡;有人提到早些年到非洲公幹,然後南非同學糾正了他們對非洲的刻版印象。至於講到職場經歷,我更加像來自另一個世界似的,他們討論行內的工會議題,員工起薪點低,但不能團結起來,還有批評戴卓爾夫人。這些我在新聞會看到,但到酒吧時,又感覺自己沒有一個合適位置去介入討論,因為這畢竟是對他們最貼身的東西。
酒吧的愛爾淡啤酒(Pale Ale)真的很淡,喝了一杯又一杯,嘗試緩解我身上散發的尷尬氣場,但同時我又覺得與當地人酒吧交際這一關,我確實應該要衝破。
倫敦是一個極度國際化的城市,大學的環境更甚。我的生活圈子幾乎沒有英國人,2 位論文導師是澳洲人和西班牙長大的蘇格蘭人,做研究助理的老闆是愛爾蘭人,然後比較熟絡的宿友和同學是香港人、意大利人、芬蘭人、日本人、巴基斯坦人。我感覺這 6 年,甚至更長時間,我都可以用「香港人」的身份在英國定居,而同時有豐富的社交生活。而我也不肯定 20 年後,身邊的人又會否視我為英國人。
說到這裡,我覺得自己好像無產階級版的愉景灣老外,又或者物質條件好一點的深水埗南亞人。那次聚會後,我決定還是嘗試多看一點英國的娛樂節目,下次再闖關。
新書推介
「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歷史的靈光一閃
如何迸發香港複雜而多重的可能性?
2020 年 CUP 出版首度在香港出版的繪本畫作「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重現 1960 年代初捷克旅行畫家 Miroslav Šašek 眼中 100% 的絢爛香港。所謂的 100% 不是一個圓滿的盡頭,中間可能藏著各取所需、各執一詞的 100%,香港亦是這樣碰撞而生的。這書想捕捉的,就是歷史靈光一閃碰撞的瞬間,並把各人眼中的 100% 展開:
九龍市區的發展和規劃,原來受惠於葡萄牙人?
在越南史家眼中,香港曾經是越南趙朝一部分?
香港接受過美國經濟援助興建村落?
最後,香港在自己的歷史上留下怎樣的足印?我們眼中的香港是不是 100% 的香港?就讓這本書補上我們沒有遇上的香港。
編著:CUP 媒體
書名: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插畫:麥東記
售價:港幣 148 元
ISBN:978-988-79700-6-4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22
不論是寫還是讀,文字能抒發人的心情,也能紀錄時代掠影,在今個夏天尋書香,就是我們能捕捉的小小歡悅。CUP 媒體準備了多本好書待讀者發掘,更有精美周邊產品,不容錯過!
- 7 月 20 至 26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灣仔會展 1B-E31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