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金融危機,首先要令金融家問責?

A+A-
2008 年 9 月 15 日的紐約證券交易所。 圖片來源: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專家警告世界可能正面臨一場龐大的債務風暴,規模可以遠超 2010 年的歐債危機。若要應對未來的經濟挑戰,並不是要向金融家賦予特權。倫敦大學城市學院金融系教授 David Blake 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指,要避免下一波危機,就要銀行家為不當的投資行為問責。

Blake 指出,大部分的金融危機都有一個共通點:通常在銀行界引爆,而且多數涉及過度借貸,很多時更伴隨資產泡沫(asset bubble)爆破,特別是與房地產市場有關。2008 年的金融海嘯也不例外,元凶就是就是次級房屋貸款(Subprime Mortgage),美國長期的低利率環境令資金氾濫,房貸市場過熱,最終當地數以百萬業主無法償還債務,在股市、債市和樓市引發連鎖反應,影響波及全球各地,冰島更一度陷入破產邊緣。

不過,除了上述的政策因素,Blake 的研究提出了另一個金融海嘯爆發的原因 —— 銀行業界有人把弄機制來為自身謀利。他歸納出這套「遊戲」的幾點特質。首先是故意把金融產品設計到極為複雜,特別是所謂的「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把房地產物業抵押而來的貸款證券化,發展成各種金融產品,在銀行和基金投資者之間出售。有些銀行向一些根本償還不了利息的客人批出貸款,然後期望樓價上漲來把遊戲維持下去。

另外,Blake 也發現銀行業界在各個層面的決策都出現行為偏差(behavioural biases)。銀行業通常吸引一班特定的人士,他們很容易過分自信,總是冒過度風險,有些情況下甚至出現病態行為(psychopathic behaviour)。這些人會喜歡複雜的產品,但又不明白這種複雜性對金融制度的穩定帶來甚麼影響。而很多時,他們根本不在意制度穩健與否,又或者自己所作的投資決定會有甚麼後果,他們只是希望把玩整套制度,令自己可以賺取最多的花紅。

前瑞士信貸債務擔保證券全球主管 Kareem Serageldin,是 2008 年金融海嘯中唯一一名被囚的銀行家;他因隱瞞 5.4 億美元虧損而被捕,於 2013 年被判囚 30 個月。 圖片來源:Peter Foley/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Blake 指銀行制度一直存在風險,但是很多銀行家覺得自己能對一切後果免疫。他們有信心無論銀行表現得如何魯莽,政府和納稅人最終都會拯救他們。2008 年的金融海嘯,一眾主要華爾街高層都成功逃過法律責任。各地的金融監管機構確實有嘗試推出改革,建立各種守則和法例來減低市場風險。不過,這些改革只是演變成一場不斷延續下去的貓捉老鼠遊戲,銀行業界總會想到辦法來規避一些他們覺得麻煩的規矩。

現時,各國政府都沒有有效措施應對金融風險,也未有正視和糾正過分複雜的市場產品。過去,政府嘗試應對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時,都有一個重要假設 —— 銀行家是理性的,但 Blake 的研究正正否定了這點。他認為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要令銀行家為不當投資行為負責任,令他們明白自己可能要負上財政和法律後果。不過,Blake 對此感到悲觀。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曾通過類似法律,而且在金融全球化下,資本流動難以單靠某一、兩個政府規管。

他提醒讀者,銀行的主要責任本來很簡單:透過存款和市場籌集資金,然後借給住戶和商企。過去多個世紀,銀行都能夠成功運作,但到近年,銀行家都不喜歡簡單商品,因為簡單商品,很難讓人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