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制服控的懺悔

A+A-

曾經寫過一次軍服,但是避開了這個話題的 Dark Side。

談軍服,也要戴定頭盔,因為「軍服」背負著一大堆負資產——軍國主義、崇拜強權、泯滅個性,可能還有骨子裡的受虐狂。

先澄清一點,軍服的美學,大概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事,至 1945 年為止——後來的軍服,為了便於作戰,已經完全跟美無關,大都以迷彩服,並且在野外近乎隱形取勝。

軍服的改良,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當然功不可沒,這位士兵國王很可能是最早的「制服控」:據說他沒有別的衣飾,只有軍裝——包括睡衣。這 200 年來歐洲的軍服,對於今天的男裝,甚至部分女裝設計都影響至深:譬如西服外套的雙排扣設計,袖口那幾顆完全無用的釦子,皮褸、長筒靴、上寬下窄的馬褲,和至少三款經典外套——Trench Coat、Mac Coat、Pea Coat。

拿破崙畫像 1809, Robert LeFevre
拿破崙畫像 1809, Robert LeFevre
圖片來源:Pinterest
圖片來源:Pinterest

古典軍服的美學核心是體現男性的力量:精神抖擻、威風凜凜。貼身、收腰,將整個人的腰線上提,有拉高身材的效果。胸前大多是雙排扣,有墊肩和胸襯,這可能是偷師羅馬鎧甲的概念:以顯胸背寬廣厚實。軍裝的硬領設計或者豎領,也是中世紀鎧甲護頸的演變,雖然不再有防護作用,卻可以顯得脖子粗壯有力,還有助襯托下頷的線條。

古典軍服為甚麼必須美?在使用滑膛槍的時代,打仗仍然是以方陣前進,排隊開槍,沒必要隱蔽,軍服設計事關軍隊形象和士氣,必須力求精美,令軍隊上下都有榮譽感——甚至漂亮的軍服本身,就可以吸引年輕人參軍赴死。

對於軍服的迷戀,以納粹德國為登峰造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誰家的軍裝最為衣冠楚楚?是一個人人嘴上不說,答案藏在心裡的問題。不知道有沒有人問過史匹堡:為甚麼會找賴夫費恩斯在「舒特拉的名單」裡演一個黨衛軍?同樣的問題也適用於馬龍白蘭度演的「百戰雄獅」(The Young Lions),和湯告魯斯的 Valkyrie。

馬龍白蘭度,「百戰雄獅」,1958。
馬龍白蘭度,電影「百戰雄獅」,1958。
賴夫費恩斯,舒德拉的名單,1993。
賴夫費恩斯,舒德拉的名單,1993。
湯告魯斯,Valkyrie, 2008
湯告魯斯,電影 Valkyrie,2008。
Matthias Schoenaerts, Suite Française, 2015
Matthias Schoenaerts, 電影 Suite Française, 2015。

在納粹德國,穿軍裝的遠不止軍人,而是全民(至少是男性):不但警察,連郵差、司機、交通督導員、救護員、消防員、護林員、工廠守衛、礦工!穿的都是軍裝或類似軍裝的制服。從外表看,根本不會知道他們是幹甚麼的,隨便路過一個穿制服的男人,你都會以為他握有權力,可以決定你的去留。

或許這就是原因吧,電影「捉智雙雄」的男主角也憑著一身機師制服就到處招搖撞騙,制服就是有權力的代號,納粹軍服的設計,應該是捕捉到了這一層心理:外表威風凜凜,會讓人覺得他們掌控局面,高高在上,富有震懾力,這與 James Bond 穿著訂製西裝去殺人,是一個道理。

但是這些制服控終於將整個國家引向了毀滅,某程度上也令整體的軍服蒙污。德國現在徹底擯棄制服,而其他國家則至少要跟軍服劃清界線:警察穿得像保安,保安則像銀行職員。缺少了軍服的薰陶,今天的制服大多是沒有最醜,只有更醜。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